根據一項隨機臨床試驗[1]的結果顯示,與磺酰脲類格列吡嗪相比,使用二甲雙胍大大降低了具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在平均五年的隨訪期間,與格列吡嗪相比,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可以使心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中風,以及動脈血管再生的主要復合終點降低46%。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第二次分析,只檢查經過一年治療后發生的心血管事件,以確保心血管事件不是由抗糖尿病藥物引起的,并發現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出現了明顯的52%的相對降低。
由(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杰宏博士牽頭的、名為《關于抗糖尿病藥物對具有冠狀動脈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預后和效果的研究 (SPREAD-DIMCAD) 》在2012年12月10日發表在《糖尿病護理》雜志上。該實驗包括了304名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這次患者在三年中隨機被分配服用30毫克格列吡嗪和1.5毫克二甲雙胍。患者已經被診斷患有糖尿病五年了,患有冠狀動脈疾病三年了。
91名患者共有103個主要復合事件,包括接受格列吡嗪治療的52名患者和接受二甲雙胍治療的39名患者。在接受格列吡嗪治療的患者中具有60個臨床事件,包括因所有原因死亡的14名患者(11名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以及3名患者猝死),6名心肌梗死患者,15名非致命性中風患者,以及25名動脈血管再生患者。在接受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中具有43個臨床事件,包括因所有原因死亡的7名患者(全部死于心血管疾病),5名心肌梗死患者,10名非致命性中風患者,以及21名血管再生患者。這表明了一個相對46%的風險降低(危害比為0.54; 95% CI 0.30–0.90)。兩個治療小組之間的死亡率沒有差異。
關于次要終點,在最新患有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的患者,最新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或最新患有心絞痛或心絞痛加重的患者,或最新患有周圍性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沒有發現差異。在報告患有一次或多次低血糖疾病的患者中也沒有發現明顯差異。
在宏博士和其他等人的文章中,他們指出已經顯示二甲雙胍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特性,例如降低炎癥標志物和血管粘附分子和凝固參數的能力。二甲雙胍也已經被顯示可以降低內皮功能紊亂。研究人員寫道,“此外,磺酰脲類藥物與體重增加相關,但是二甲雙胍與體重減輕相關。體重增加可能會使磺酰脲類藥物對二甲雙胍的有益效果無效并增加死亡率。”
他們補充說糖尿病患者使用的他汀類藥物比接受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少得多(接受格列吡嗪治療的患者的比例為59.5%:73.7%;p=0.013),盡管兩種治療的油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宏博士和其他等人寫道,“這些發現進一步增強了二甲雙胍的有益的長期效果,這可能與葡萄糖降低之外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特性有關。”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