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抗抑郁藥普遍應用于社交焦慮癥的治療,新的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CBT)治療社交焦慮癥更為有效,且不同于藥物療法,停止治療后,認知行為療法擁有持久的療效。
社交焦慮癥是一種精神狀態的失常,具體表現為強烈恐懼以及逃避社交場合。它困擾著13%的美國人和歐洲人,但大部分人并未接受治療。而由于缺乏訓練有素的心理咨詢師,藥物療法成為治療該癥狀更加切實可行的療法。
9月26日,《柳葉刀》心理病學期刊上在線發表了一研究發現。該發現是基于對101起多種藥物治療和談話療法臨床試驗對比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社交焦慮癥不僅僅是害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科研究科學家,該研究負責人埃文·梅奧-威爾遜博士說。“該焦慮癥患者將有可能面臨嚴重的社交障礙,例如回避交友、拒絕社交頻繁職位的提升等等。然而有一個好消息:研究發現,社交焦慮癥是可以治療的。既然我們知道最好的療法,我們就應該義不容辭為患者尋求更好的精神療法。”
該調查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牛津大學以及梅奧-威爾遜博士曾就讀的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完成。
在這項研究中,梅奧-威爾遜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分析了來自于13,164位參與者的101起臨床試驗數據。這些參與者們均長期患有嚴重的社交焦慮癥。其中近9,000接受過藥物治療或服用過安慰劑,且4,000多人曾介入過心理干預的治療。而極少的臨床試驗是著眼于藥物療法和談話療法相結合,且并未有證據證明結合療法比單獨使用談話療法更為有效。
該數據對比了多種不同類型的談話療法并且發現,個人認知行為療法最為有效。認知行為療法是關注于思想、感受和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可以幫助人們戰勝毫無根據的恐懼,克服對社交情景的逃避,梅奧-威爾遜博士說道。
研究者發現,對于不愿接受談話療法以及沒辦法接受認知行為療法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藥——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最為普遍的有效療法。同時,研究者們強調,藥物療法有很強的副作用,甚至對于很多人根本不起作用,即使癥狀出現好轉,停藥后,藥效也并不能長久。
研究者們承認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但認為只有當心理療法效果不顯著或者患者不愿接受心理治療時,藥物療法才應當被用作二線療法。本組分析已為英國的新療法準則指導提供了參考并且,梅奧-威爾遜說,它將會對美國護理的政策制定和組織產生重要影響。
社交焦慮癥典型地開始于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并且通過阻礙人際關系的形成,對工作、學習表現造成負面影響以及降低整體生活質量,它將給患者的日常社交造成嚴重損害。社交焦慮癥出現在人們社交與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將造成長期的嚴重后果。
“加大心理療法投資力度可以提升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醫療保健花銷,”梅奧-威爾遜說。“醫療衛生系統對心理健康并未做到同等對待,但是要滿足公眾的需求并非僅僅是讓保險公司為心理服務掏腰包。由于證據表明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被治療的,我們應該加強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需要更多的項目去訓練臨床醫師,更多經驗豐富的指導人員可以和新來的實習生共事,更多的辦公室,以及更多的支持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