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45歲時前額和頭頂就出現(xiàn)中度禿頂的男性,罹患惡性前列腺癌的風比45歲時沒有禿頂的男性高出40%。
在昨天《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線發(fā)表的這份研究報告中,研究者對參與“美國前列腺、肺、結腸和卵巢(PLCO)癌篩查試驗”的39,070名男性進行了分析。當時沒有任何一名男性被診斷患有癌癥,這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在55-74歲之間。研究者讓他們留意自己的禿頂類型,并回憶45歲時的脫發(fā)模式。之后,研究者進行了跟蹤調查,并且在2.78年的中值時間點,發(fā)現(xiàn)這個群體中出現(xiàn)了1,138例前列腺癌癥患者,其中571名患者為惡性(III期或更嚴重以及/或致命)。45歲時的前額脫發(fā)和頭頂中度脫發(fā)(按照漢米爾頓[Norwood-Hamilton]分級法為V或VI級)與惡性前列腺癌有關(但與非惡性前列腺癌不存在相關性)。而其他類型的禿頂或沒有禿頂的情況則和前列腺癌沒有明顯的關聯(lián)。
在本次研究中,與惡性前列腺癌相關聯(lián)的一種禿頂形式:前額禿頂+頂部中度禿頂。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癌癥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科室的資深研究作家、研究員邁克爾·庫克(Michael Cook)博士認為,禿頂和前列腺癌之間的這種相關性可能并非巧合。男性禿頂是由于二氫睪酮(DHT)的積累或終身影響超出了皮膚的處理能力,而之前的研究中就曾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背后最常見的原因與前列腺癌有關(包括在青年禿頂的男性中)。不過雖然這是顯示禿頂和前列腺癌存在相關性的最大規(guī)模研究,但它仍只是一種相關性,而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
“這種證據遠非決定性的,并且我認為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改變現(xiàn)實。”庫克說,他認為禿頂男性無需擔憂,“我們認為某些特定因素,比如遺傳和男性荷爾蒙,可能與與男性禿頂和前列腺癌風險都有關聯(lián),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去解開每一種情況下的復雜原因。”
這次研究的一個局限,是它取決于病人對自身禿頂經歷的回憶,所以很可能出錯。不過據庫克所說,男人們對于自己男性型脫發(fā)的記憶力通常在“普通到良好之間”,這可能是因為禿頭問題讓他們十分困擾,或者很難不去留意。
此外,本次研究帶出的另一話題是種族區(qū)別。接近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是白人。顧名思義,“少數族群”只占人口的較少部分,庫克表示,要找到大量的美國黑人、西班牙裔和其他族裔的人群是較為困難的,但他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囊括這些族裔,尤其是考慮到美國黑人的男性型脫發(fā)幾率更低,而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卻更高,這一點非常值得研究。
雖然在其他研究中,男性型脫發(fā)經常被和冠心病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但它從沒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健康問題。另一方面,據美國癌癥協(xié)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表示,預計到本年年底,前列腺癌(位于膀胱下方、直腸前面)將導致3萬美國男性死亡。本次研究并不意味著前額禿頂與頂部部分禿頂的男性也會罹患癌癥死亡。事實上,即便研究證實了直接的因果關系,它也可以幫助人們盡早診斷。
庫克表示:“可以預見,最終有一天男性型脫發(fā)會對預測前列腺癌帶來一些額外幫助,或者有助于前列腺癌篩查的討論。所以不應該從負面角度去看待這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