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癌細胞因基因突變獲得生長優勢,卻也暴露出致命軟肋——利用"合成致死"策略,有望實現精準抗癌。一項近期研究發現,一款采取“合成致死”機理的可逆變構抑制劑不僅能在體外清除BRCA1突變乳腺癌細胞,還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腫瘤生長。藥明康德為該研究提供了賦能。
癌細胞瘋狂生長,侵襲性強,與它們攜帶的大量基因突變密切相關。而這些基因突變也可能成為癌細胞的獨特弱點。早在一百年前科學家就注意到,有些基因突變單獨出現時不會帶來致命傷害,但兩個特定基因突變同時存在卻會導致細胞死亡。這種被稱為“合成致死”的現象,近年來成為抗癌藥物開發的新思路:研究者以特定基因為靶點,與癌癥相關的基因突變產生合成致死作用,精準殺死癌細胞,同時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
合成致死”的一些熱門靶點在DNA損傷響應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BRCA1/2突變細胞來說必不可少。用藥物抑制這些靶點的功能會導致DNA損傷積累、DNA復制受阻,在BRCA1/2突變體和同源重組缺陷(HRD)癌細胞中誘導細胞死亡。因此,針對這些靶點開發具有體內活性的抑制劑,有望用于治療BRCA1/2突變癌癥和其他HRD癌癥。
在一項近期研究中,為了開發新型的“合成致死”抗癌療法,研究團隊采用吡咯并嘧啶(pyrrolopyrimidine)作為核心結構,設計了一種新型抑制劑。這一骨架在優化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生化活性和細胞活性。通過結構改造,研究團隊顯著提升了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分子的整體親脂性也得到顯著改善。
經過一系列優化,最終獲得的抑制劑在細胞活性、選擇性和理化性質之間取得平衡,因此研究團隊對其開展了進一步的分析。
生物學效應的測試結果顯示,這款抑制劑可以高效殺死體外培養的BRCA1突變乳腺癌細胞,在納摩爾級別就能有效抑制細胞增殖。實驗還觀察到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泛素化水平顯著上調,驗證了其藥理作用機制。
體內藥效學數據顯示,在大鼠模型中,這款抑制劑表現出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適度的清除率。在異種移植人BRCA1突變乳腺癌細胞的小鼠模型中,每日口服給藥(100 mg/kg和200 mg/kg)分別實現了44%和81%的腫瘤生長抑制。
基于這些結果,論文總結稱,新型化合物具有的高溶解度、代謝穩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等特點,有望成為一款有潛力的抑制劑工具化合物,適用于進一步研究該靶點在BRCA1/2突變癌癥中的作用及治療潛力。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