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至16日,美國細胞與基因治療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ell and Gene Therapy, ASGCT)年度會議在新奧爾良舉行。本次會議在生物技術市場持續低迷、FDA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政策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召開,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替代被迫辭職的Peter Marks,執掌決定CGT類產品命運的生物制品評價和研究中心(CBER),但監管導向難明的新主任Vinay Prasad。
盡管如此,會議仍傳遞出一些積極信號:過去四年間,已有16種基因和細胞療法獲得批準,顯示出該領域的持續進步;接受CRISPR治療的Baby KJ成了這幾天全球最有名的嬰兒,可能成為基因個性化治療里程碑事件;此外還有許多公司公開了大量先進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下面是三天會議的重點摘要。
第一天:部分科學家缺席,杜氏肌,Prime Editing,基因脫靶效應
本次ASGCT年會上,一些知名科學家因特朗普政府政策影響未能參會,這包括一位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因擔心間接成本削減和研究資助取消而放棄參會;一位長期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基因治療研究員因簽證被拒而無法出席。此外,NIH研究人員參會也受到限制。盡管該機構近期解除了對研究人員參加學術會議和與公眾溝通的禁令,但由于行政辦公室裁員導致工作負擔過重,部分研究人員仍無法參會。ASGCT會議中心在某些時段顯得較為冷清,但會議組織方未對參會人數是否受到影響做出回應。
基因編輯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癥的挫折
十年前,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outhwestern)的研究人員首次提出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癥(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DMD是一種致命的肌肉萎縮性疾病,其治療目標是增加肌營養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達。然而,盡管早期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吸引了投資,但美國的基因編輯公司大多因擔心CRISPR系統難以有效遞送至足夠多的肌肉細胞而逐漸放棄對DMD的研究。
與此同時,中國在DMD基因編輯治療領域繼續開展研究,并于去年啟動了兩項臨床試驗。在本次ASGCT會議上公布的早期結果顯示,一名8歲男孩在接受CRISPR治療后,肌肉活檢中僅檢測到“微量”的肌營養不良蛋白。Huidagene的CEO Alvin Luk在會上宣布了這一結果。另一家初創公司GenAssist采用了一種名為“堿基編輯”(base editing)的技術,其首席執行官Chunyan He表示,一名接受治療的患者肌營養不良蛋白水平增加了三倍。然而,由于許多DMD患者本身肌營養不良蛋白水平極低,即使增加三倍,其實際效果仍可能有限。此外,該公司并未將患者產生的肌營養不良蛋白水平與健康個體進行比較,這與通常的做法不符。He還提到,在對第二名患者進行肌營養不良蛋白水平檢測時遇到了問題。Luk則暗示檢測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Huidagene計劃通過增加劑量來進一步測試治療效果。
首例“Prime Editing”治療患者
在本次會議上,NIH研究人員Harry Malech宣布,全球首例接受“Prime Editing”治療的患者已出現。Prime Editing是一種能夠對DNA進行精確編輯的強大技術,由Prime Medicine開發。該治療針對慢性肉芽腫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CGD,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損害患者的免疫系統使其易受致命感染威脅)。研究人員嘗試在患者的血液細胞中插入兩個缺失的DNA堿基,這種基因手術只能通過Prime Editing技術完成。盡管Prime Medicine公司可能并不希望在會議上公開這一消息,但Malech在獲獎演講中透露了這一信息,并開玩笑說公司可能會對此表示不滿。
Prime Medicine公司自成立以來在財務上一直面臨挑戰,其Prime Editing治療臨床試驗于2024年4月獲得FDA許可。然而,由于CGD的罕見性以及治療程序的復雜性——需要從患者體內移除血液細胞、進行編輯后再返回體內——招募患者的過程可能較為緩慢。該公司已承諾將在今年公布相關數據。
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爭議
基因編輯領域一直存在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即“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s)。CRISPR等基因編輯酶可能會在遠離目標基因的DNA其他位置產生危險的切割或損傷。盡管研究人員知道脫靶效應確實會發生,但對于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尚未達成明確共識。此外,還存在編輯器意外編輯精子或卵細胞的擔憂,這可能導致DNA的可遺傳變化。
在會上,三位研究人員呼吁監管機構和同行放寬對脫靶效應的標準,警告稱過于嚴格的標準可能會不必要地延遲治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從事神經基因編輯治療研究的Claire Clelland表示:“在我們努力追求完美的基因治療時,延遲可能會付出代價。對于那些沒有替代療法的致命疾病,患者可能會因此失去生命。”然而,這一觀點并非普遍被接受。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Kiran Musunuru指出,如果基因編輯器被用于治療嚴重疾病且沒有其他有效替代療法,那么對于脫靶效應的風險應進行更謹慎的評估。例如,如果治療針對的是肌肉組織,但意外激活了僅在眼睛中活躍的基因,那么這種脫靶效應可能并不構成嚴重問題。但同時,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其編輯精子和卵細胞的能力也將增強,這可能會導致可遺傳的DNA變化。
第二天:聞名全球的KJ,胎兒基因治療,安全性風險
年會第二天展示了基因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與技術進展。從全球首例接受個性化基因編輯治療嬰兒的誕生,到胎兒基因治療的積極探索,再到鐮狀細胞病基因編輯治療的初步成功,這些成果為罕見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Sarepta基因治療的安全性問題以及Editas體內基因編輯數據的謎團,也提醒我們基因治療領域仍面臨諸多技術與安全挑戰。
Baby KJ:全球首例接受個性化基因編輯治療的嬰兒
在本次會議上,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人員Kiran Musunuru宣布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基因編輯成果:全球首例針對單一嬰兒的個性化CRISPR基因編輯治療成功實施。該嬰兒名為KJ,患有嚴重肝臟疾病,導致體內氨積累,危及生命。KJ的疾病源于其基因中獨特的單個堿基突變,這種突變在其他患者中從未發現,因此傳統的治療方法無法適用。
研究人員為KJ量身定制了一種CRISPR基因編輯治療方案,直接針對其基因組中的特定突變進行修復。這一治療不僅展示了基因編輯技術在個性化醫療中的巨大潛力,還為未來針對其他罕見或獨特基因突變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盡管KJ尚未完全治愈,但他的病情已有所改善,嚴格飲食和藥物劑量均有所減少。KJ最近接受了第三劑治療,其父母對治療效果充滿希望。
胎兒基因治療的探索
近年來,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研究逐漸從嬰兒擴展到胎兒。部分臨床試驗表明,對于某些遺傳性疾病,出生后治療可能為時已晚,而胎兒期治療則可能取得更顯著的效果。例如,龐貝病(Pompe disease)和囊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等疾病,如果在胎兒期進行治療,可能會獲得更好的預后。
會上,Tippi MacKenzie——胎兒基因治療領域的領導者之一——宣布正在推動一項針對GM1神經節苷脂病的胎兒基因治療試驗。GM1神經節苷脂病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的基因治療試驗在兒童中顯示出安全性,但未能逆轉已經發生的疾病進展。MacKenzie計劃開展的試驗將采用基因治療而非基因編輯技術,即通過向胎兒體內添加正常基因,而非直接修改其DNA。試驗尚未正式啟動,相關研究團隊已開始與FDA進行溝通。
Sarepta基因治療的安全性挑戰
Sarepta Therapeutics公司曾因開發杜氏肌營養不良癥基因治療藥物Elevidys而備受關注。該藥物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較高的安全性,與輝瑞(Pfizer)的DMD基因治療試驗相比,未出現嚴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MA)或免疫反應。然而,隨著Elevidys的廣泛應用,其安全性問題逐漸顯現。
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的血液學家在會上Benjamin Samelson-Jones報告了一例17歲患者在接受Elevidys治療后出現心肌炎(myocarditis)和TMA的病例。雖然該患者最終康復,但這一事件表明Elevidys可能引發輕度TMA。Samelson-Jones強調,患者對這一發現無需過度恐慌,但提示臨床醫生在使用該藥物后需進行更密切的監測。
鐮狀細胞病基因編輯的突破與謎團
鐮狀細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目前的基因治療方案通常需要從患者體內提取血液細胞,進行體外編輯后再回輸,這一過程成本高昂且風險較大。因此,開發一種單次靜脈注射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方案成為研究熱點。
在本次會議上,Editas Medicine公司公布了其最新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數據。該公司采用脂質納米顆粒(lipid nanoparticles)作為載體,將基因編輯工具遞送至長期存活的血液干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的獼猴中,經過三個月的觀察,高達47%的血液干細胞被成功編輯。Editas首席科學家Linda Burkly表示,這一數據表明公司已具備啟動首個人體臨床試驗的條件。
但這一研究結果也引發了與會專家的疑問。通常情況下,編輯細胞的比例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最終趨于穩定,而Editas的數據顯示,編輯細胞的比例在獼猴體內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當被問及這一現象時,Editas的科學家表示正在調查可能的原因,并認為“目前沒有理由擔心”。
第三天:沒出席的CBER主任,神經基因治療,體內CAR-T
年會第三天展示了基因治療領域的多項新進展,從針對罕見病的新生兒篩查到神經基因治療的突破,再到體內CAR-T治療的潛力。但與會者無法忽視的是,隨著FDA生物制品中心主任的更替,基因治療領域面臨著新的監管不確定性。未來,基因治療的臨床應用前景廣闊,但如何在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時,推動技術的快速轉化,將是監管方和藥企規共同面臨的重要挑戰。
CBER新主任Prasad,未出席卻“在那里”
去年,ASGCT年會吸引了數百人前來聆聽FDA生物制品中心主任Peter Marks的演講。Marks被視為罕見病治療領域的盟友,總體來看他總是在積極推動相關療法的批準。然而,今年Marks已被特朗普政府迫使辭職,其職位由Vinay Prasad接任。Prasad是一位直言不諱的血液學家,也是制藥行業的批評者之一。他的上任引發了基因治療領域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于罕見病治療的監管態度。
Prasad并未出席本次會議。許多行業高管、科學家和倡導者只能猜測他的上任將對FDA和基因治療領域產生何種影響。佛羅里達大學Powell基因治療中心主任Barry Byrne表示:“我不知道他將如何行動,他非常直言不諱。”Editas Medicine首席科學家Linda Burkly也表示:“我們只能等待,看看事情如何發展。”
Prasad的立場一直不甚明確。他多次呼吁進行嚴格的臨床試驗,而Marks則傾向于積極使用加速批準路徑。特別是對于Sarepta Therapeutics的杜氏肌營養不良癥基因治療藥物,Prasad曾公開批評Marks的批準決定,認為該藥物在兩項關鍵研究中均未達到預期效果。他在社交媒體上諷刺道:“你可以用一個只會蓋章批準的不倒翁來替代Peter Marks。”
Prasad的上任對基因治療行業可能產生深遠影響。許多開發心臟、肌肉、眼部和腦部疾病治療藥物的公司都可能受到新的監管標準的影響。其中,Sarepta公司可能首當其沖。自Prasad上任以來,該公司股價已下跌三分之一,原因包括患者死亡事件以及令人失望的銷售數據。分析師擔心,FDA可能會限制該藥物的使用標簽。
然而,一些行業高管認為,監管政策的轉變可能并非壞事。Sarepta的批準在行業內本身就存在爭議。Mammoth Biosciences公司的首席技術官Janice Chen指出:“如果不能證明對患者有益,就應該質疑。”盡管如此,她也承認華盛頓的混亂局勢對行業產生了負面影響。
新生兒篩查:MLD的困境與希望
去年,FDA批準了一種針對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MLD)的基因治療藥物。MLD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兒童。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接受治療的兒童可以正常成長并過上健康的生活,但前提是必須在癥狀出現之前進行治療。因此,新生兒篩查對于早期發現MLD患者至關重要。
然而,特朗普政府突然解散了一個負責新生兒篩查的聯邦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原計劃本月投票決定是否將MLD納入全國篩查項目。MLD基金會主席Dean Suhr表示,他已將重點轉向直接向衛生部長小肯尼迪施壓,希望將MLD納入篩查項目。此外,該委員會還計劃審查是否將杜氏肌營養不良癥納入篩查項目,這同樣可能幫助早期發現適合基因治療的患者。DMD患者倡導組織表示,他們正在州一級進行游說,并希望委員會能夠重新成立。
針對可卡因成癮的疫苗:初步進展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針對可卡因成癮的疫苗的初步研究結果。該疫苗利用改良的感冒病毒誘導可卡因抗體,從而降低可卡因的使用量和渴望。這項小型隨機試驗是自2014年一項由NIH資助的較大規模可卡因疫苗研究失敗以來,首次取得重大進展的研究。但試驗的負責人Thomas Kosten指出,該試驗規模較小,且受試者需要每月注射一次,這可能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的潛力。
神經基因治療的突破
近年來,多家公司和實驗室開發了新的基因治療病毒載體,這些載體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能夠覆蓋幾乎整個大腦的潛力,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這些研究現在似乎終于進入了臨床階段。Sangamo和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Benjamin Deverman討論了將這些病毒推向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臨床試驗的可能性。Capsida公司宣布,FDA已批準其啟動針對一種罕見癲癇形式的新病毒載體的首次臨床試驗。由于病毒在人類和動物中的傳播方式可能不同,整個基因治療領域都在密切關注這些試驗的結果。
體內CAR-T治療的進展
近年來,體內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首次嘗試已經開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更多公司和研究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相關研究。許多即將開展的試驗不再依賴病毒載體,而是采用靶向脂質納米顆粒(lipid nanoparticles),這種技術在基因編輯中已被廣泛應用。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人員Drew Weissman因其在mRNA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獲得了諾貝爾獎,并最近共同創立了一家體內CAR-T公司。他在會議上表示,這種簡單的給藥方式將為治療更多疾病提供可能。他指出:“你永遠無法使用體外CAR-T治療1型糖尿病,因為傳統的CAR-T細胞制備過程復雜且成本高昂。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