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FDA發布公告,明確表示將在包括單克隆抗體(mAbs)在內的產品開發中,逐步削減、優化,乃至最終取代動物實驗的強制性要求。與此同時,FDA同步發布了題為《減少臨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動物使用的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的指導文件,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模型、人源體外系統(如類器官和器官芯片)等“新興方法學”(NAM)將成為動物實驗的主要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改革并非遙遠規劃,而是已立即適用于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階段。在監管路徑發生實質轉變的同時,這也引發新的討論:未來哪些藥物品類將率先全面適用NAM?為何單克隆抗體能夠首先實現“去動物化”?
從單抗切入的合理性
路線圖明確提出,從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階段開始,允許并鼓勵企業使用NAM替代傳統動物毒理數據。該文件不僅規劃了逐步淘汰動物實驗的路徑,還設定了在未來3~5年內使動物實驗成為“例外”而非常規手段的目標。
單克隆抗體是最適合率先開展“去動物化”評估的藥物類型之一。在筆者看來,這一判斷來自于以下科學與實踐基礎:首先,單克隆抗體往往具備靶點明確、作用機制清晰的特性,藥代動力學和毒理學路徑較為標準化;其次,多數單抗僅識別特定人源抗原,常規動物模型缺乏靶點表達,難以真實反映藥物效應和不良反應;此外,已有大量基于人源細胞的體外功能模型、類器官與微流體系統可用于模擬免疫激活、組織分布與毒性預測,為非動物替代提供可行平臺。
更重要的是,臨床與監管實踐中已有較豐富的抗體藥物數據積累,為基于NAM的評估路徑提供了經驗基礎。綜合來看,單抗機制可控、路徑明確,是非動物實驗方法落地的相對合理切入點。
在筆者看來,與單抗相比,細胞和基因治療(CGT)產品的NAM應用更具必然性。由于其產品高度個體化、作用機制復雜且高度依賴人類特異性生物反應,傳統動物模型的預測能力嚴重受限。
實際上,FDA早在2013年和2015年發布的《Preclinical Assessment of Investigational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和《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Early-Phase Clinical Trials of CGT Products》中就提出,若缺乏合適動物模型,可優先使用人源細胞、組織模型與器官芯片系統開展非臨床評價。
NAM產業生態待完善
但需指出的是,NAM方法的全面應用仍面臨諸多實際問題。
其一,方法學標準化程度不高,不同平臺間數據缺乏互通性,評價結果難以比較或整合;其二,目前NAM與傳統動物實驗數據之間的等效關系尚未被充分驗證,阻礙其在多國法規體系中的普遍接受;其三,根據Pistoia Alliance于2024年的調研,約77%的研發人員仍未在工作中系統性使用NAM,真正熟練掌握者不足四分之一,技術人才缺口明顯;其四,NAM生態產業尚處起步階段,平臺供應商數量不足,系統性服務能力分散,影響NAM落地效率。
但從長遠看,NAM將在構建更具人源相關性、更可預測的評價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將促進藥物毒理與效力測試的科學化和智能化。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