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突出統籌用好現有資源,不斷優化完善,把握好優化布局調整的時度效,分階段穩妥有序實施。原則上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一個行政村設置一所村衛生室,在每個街道辦好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意見》指出,依托緊密型醫聯體,加強縣鄉一體、鄉村一體和城鄉聯動,推動以人員為核心的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下沉,做好巡診派駐和延伸服務。加快推進縣域內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診斷、消毒供應等資源共享中心建設,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擴大基層常見病和慢性病用藥種類,推動縣域醫共體用藥目錄統一,保障用藥銜接。

到2027年,鄉鎮、街道建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行政村和社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到203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更加均衡合理,遠程醫療和智慧化服務基本普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更加便利可及。到203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建設和防病治病健康服務能力與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發展更相適應,更好服務城鄉居民高品質健康生活需求。到2027年實現鄉鎮、街道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行政村和社區服務全覆蓋,推動基層醫療終端(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數量增加,基層藥品需求(尤其是慢性病、常見病用藥)將顯著提升。偏遠地區(邊境縣、山區、海島等)醫療服務點建設帶來增量市場,需關注基礎薄弱地區政策傾斜和中央資金支持。中心鄉鎮衛生院向二級醫院服務能力靠攏,縣域醫共體資源共享中心(檢驗、影像等)普及,基層醫療設備采購需求增加,配套試劑、耗材企業受益。基層醫療機構科室設置完善,中醫藥服務強化,中藥、中成藥及中醫診療設備需求上升。縣域醫共體用藥目錄統一,推動藥品在基層的覆蓋廣度,藥企需爭取納入目錄以擴大市場份額。基層醫療機構慢性病用藥種類擴大,慢病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市場滲透率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升級(如遠程醫療、智慧化服務)帶動信息化設備、AI輔助診斷工具需求,相關技術合作機會涌現。醫保支付向基層傾斜,基層用藥報銷比例可能提高,利好基層常用藥物銷售。基層醫療人員培訓需求(如中醫藥技能、急救能力)增加,藥企可通過學術推廣、培訓合作綁定醫生資源。政策強調“避免資源閑置浪費”,基層醫療機構可能更傾向采購高性價比藥品,仿制藥和集采品種競爭加劇,利潤空間壓縮。醫保支付調控趨嚴,基層市場可能進一步納入DRG/DIP控費體系,藥企需適應低價放量模式。基層終端覆蓋密度提升,同質化產品(如基藥目錄內品種)競爭激烈,藥企需差異化布局(如劑型便利性、患者教育服務)。診所、門診部等民營機構補充作用加強,可能分流部分基層公立機構市場份額。偏遠地區醫療機構分散,物流成本高,藥企需優化供應鏈或與區域性流通企業合作。村衛生室合并可能導致部分終端客戶流失,需動態調整渠道策略。地方落實政策時可能出現“一刀切”或資源分配不均(如撤并鄉鎮衛生院導致服務空白),影響區域市場穩定性。中醫藥推廣可能擠壓部分西藥市場,需平衡產品線布局。基層醫療機構規范化管理加強(如設備標準、服務能力考核),藥企需確保產品資質和臨床證據符合基層需求。聚焦基層核心品類:優先布局慢性病、常見病藥物(如降壓、降糖、抗感染類),開發適合基層使用的小包裝、長效劑型。綁定縣域醫共體:通過目錄準入、學術推廣與縣域醫共體建立長期合作,強化渠道滲透。布局中醫藥領域:針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需求,開發中成藥、中藥飲片及配套設備。數字化賦能:與遠程醫療、AI診斷技術企業合作,提供“藥品+服務+數據”綜合解決方案。風險對沖:關注政策動態,分散區域市場風險,優化供應鏈應對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