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學》雜志公布了本年度的科學突破。每半年注射一次的長效HIV療法lenacapavir當選年度突破,該“first-in-class”藥物為艾滋病的長效治療與預防帶來了新的曙光。這也是《科學》雜志第三次將年度突破授予艾滋病的突破性療法。當艾滋病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人類視野,這種疾病一度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絕癥”。1983年,艾滋病的致病病毒HIV終于浮出水面,人類對抗艾滋病的號角正式吹響;1987年,首款治療艾滋病的抗病毒藥物齊多夫定(zidovudine)獲美國FDA批準上市。而在1995年,針對HIV的蛋白酶抑制劑問世,成為抗擊艾滋病的重要轉折點。很快,基于這類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開發的“雞尾酒療法”將患者血液中的HIV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使艾滋病轉變為一種可以控制多年的疾病。該療法和HIV領域的其他基礎突破(例如發現趨化因子可以抑制HIV)被選為1996年的《科學》年度突破。2011年,《科學》雜志又將年度突破授予一項開創性的HIV臨床試驗HPTN 052,該研究顯示,通過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HIV感染者的病毒傳播風險可以降低96%。目前,標準雞尾酒療法能夠幫助艾滋病患者長期控制病情,并達到與正常人相當的預期壽命。不過,這種治療方式對服藥時間、劑量有很嚴格的要求。一旦不能按時用藥,患者可能會遭遇耐藥性風險。因此,開發一次治療長期有效的長效療法,成為HIV領域的重要研發目標。另一方面,預防HIV感染的暴露前預防(PrEP)療法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未受到感染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降低被HIV病毒感染的風險。首款艾滋病的PrEP藥物Truvada已經于2012年問世,但由于該藥物需要每日口服,而全球女性對PrEP的接受度和依從性有限,因此開發長效的創新PrEP療法也有著重要意義。由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開發的HIV衣殼抑制劑lenacapavir,就是一款只需半年使用一次的長效療法。2020年,吉利德科學在一篇《自然》論文中介紹了這種小分子藥物的作用機制。我們知道,在HIV遺傳物質和關鍵酶的周圍,是一層由衣殼蛋白自我組裝形成的衣殼。這層衣殼不僅保護著病毒的遺傳物質,還可以在HIV感染的各個階段幫助病毒的基因與酶完美配合,從而源源不斷地生產病毒。大多數抗HIV藥物通過干擾病毒的逆轉錄酶或整合酶來發揮作用,而lenacapavir則是與眾不同地靶向HIV的衣殼。其能與HIV的衣殼蛋白緊密結合,干擾衣殼組裝、破壞其功能,阻斷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2022年,lenacapavir先后獲歐盟委員會(EC)和美國FDA批準,用于聯合其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多重耐藥HIV感染的成人患者。對于這些無法對現有療法產生有效應答的艾滋病患者,lenacapavir提供了一種一年兩次的全新治療選擇。不過,這還不是lenacapavir的全部能力。在長效治療HIV感染的適應癥獲批后,lenacapavir在預防HIV感染方面的臨床研究也在今年有了重要進展。2024年7月,lenacapavir一項名為PURPOSE 1的3期臨床試驗中期結果登上了《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期刊。根據論文,lenacapavir在女性中的HIV預防用途上顯示出100%的有效性,相比于每日一次口服療法以及HIV的背景發病率都表現出了顯著的優效性。其中,共有2134名受試者接受了全年兩次的lenacapavir皮下注射,該組別中沒有出現受試者感染。而根據今年11月公布的第二項3期臨床試驗PURPOSE 2的結果,接受lenacapavir注射的受試者中,高達99.9%未感染艾滋病毒,其預防HIV感染的效果優于現有每日一次的口服療法。目前,美國FDA已授予lenacapavir用于HIV PrEP的突破性療法認定,一系列全球監管申請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開始。《科學》雜志主編Holden Thorp博士表示,過去,只有當所有感染者都知道自己被感染,并且愿意承受每日抗HIV治療帶來的不便和羞恥時,藥物預防才會有效。而lenacapavir六個月的起效時間帶來巨大的變化,為全球更多人提供了全新、更有效的預防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此次登頂《科學》年度突破的lenacapavir,還有多款有潛力長期治療或預防HIV感染,甚至旨在治愈艾滋病的療法正在臨床或實驗室階段。今年7月,一項發表于《科學》雜志的研究展示了一種長期抑制HIV的新策略。治療性干擾顆粒(therapeutic interfering particle,TIP)是一類模擬缺陷病毒顆粒的人工合成版本,科學家可以設計出缺失關鍵成分的病毒基因片段,以此產生缺陷的病毒顆粒。這些TIP在取代天然病毒后失去復制的機會,因此不會具備致病性。在對獼猴的實驗中,TIP可以簡單、有效地降低獼猴體內的HIV水平,單次治療性疫苗注射可以在30周時間里持續抑制HIV。與未經處理個體相比,實驗猴體內HIV水平可長期保持在千分之一。在另一篇《自然》論文中,研究團隊通過聯合使用兩種與HIV包膜糖蛋白不同區域結合的廣譜中和單克隆抗體3BNC117和10-1074,在一項1期臨床試驗中證實了其長期抑制HIV的效果。作者指出,這類抗體結合長效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有望幫助HIV感染者在不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情況下,長期抑制體內的病毒。而在細胞療法、基因編輯等新分子領域,治愈艾滋病的曙光已經出現。在今年國際艾滋病會議介紹的案例中,HIV感染者在干細胞移植后停止抗病毒治療數年,體內仍未檢測到病毒,顯示出潛在的治愈效果。在基因編輯領域,多個團隊正在探索治愈艾滋病的策略。例如,一款利用腺相關病毒載體遞送CRISPR核酸酶和guide RNA的基因療法EBT-101在首次人體試驗中展現了積極前景。HIV疫苗的研發同樣有所突破。例如,一支MIT團隊提出了一項疫苗注射的新策略:只需間隔一周完成兩劑正在臨床試驗的廣譜中和抗體注射,并且控制注射劑量,就能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備受關注的mRNA疫苗技術同樣展現出了巨大潛力,一款旨在實現HIV功能性治愈的HIV特異性治療性疫苗,以及一款基于mRNA的預防性疫苗已進入臨床開發階段。在HIV新療法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距離長效預防、治療甚至是治愈艾滋病的目標似乎不再遙遠。我們期待,這些實驗室突破與在研療法將為全球HIV感染者帶來更有效的治療,為這場對抗HIV的漫長戰役邁出關鍵一步。其余進入候選榜單的突破包括:CAR-T療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探索宇宙黎明、基于RNA干擾的殺蟲劑問世、發現全新的固氮細胞器nitroplast、發現全新的磁性材料、改寫多細胞真核生物的出現時間、地幔波也能塑造地球板塊、星艦實現“筷子夾火箭”式回收、古DNA揭示家族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