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禮來更新了旗下IL-23單抗mirikizumab(米吉珠單抗)治療中重度克羅恩病(CD)患者的三期VIVID-1研究的組織學數據。
結果顯示,12和52周時,米吉珠單抗在所有組織學和組織學-內鏡學指標上均實現了統計學顯著改善。52周時,與活性對照(烏司奴單抗)組相比,米吉珠單抗組達到組織學響應的比例更高(58.2% vs 48.8%;p=0.0075)。在具有活動性組織學疾病且至少一次生物制品治療失敗的患者中,米吉珠單抗組在第52周的組織學緩解率(56.5% vs 41.3%;p=0.0064)和內鏡學-組織學緩解率(39.6% vs 27.8%;p=0.024)同樣高于活性對照組。該組織學數據是,2023年10月禮來公布VIVID-1研究結果的后續。根據此前披露的結果,米吉珠單抗組在第12周獲得臨床應答(通過大便頻率和腹痛情況評估)和第52周獲得臨床緩解(克羅恩病活動指數CDAI評分<150)的患者比例優于活性對照組(45.4% vs 19.6%,P<0.000001)。并且,在第12周獲得臨床應答和在第52周獲得內鏡應答方面,米吉珠單抗組同樣優于活性對照組(38.0% vs 9.0%,p<0.000001)。此次VIVID-1研究組織學數據的再次獲勝,屬于意料之中。米吉珠單抗并非首個挑戰烏司奴單抗的IL-23單抗。2023年9月,艾伯維同樣宣布旗下Risankizumab(利生奇珠單抗)在治療中重度克羅恩病的三期SEQUENCE研究中,頭對頭擊敗烏司奴單抗。結果顯示,利生奇珠單抗在 24 周臨床緩解方面不劣于烏司奴單抗(58.6% vs 39.5%);在 48 周時實現內鏡緩解方面同樣更優(31.8% vs 16.2%)。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仿。在所有次要終點中(所有終點均P<0.001),利生奇珠單抗均優于烏司奴單抗。其中,48 周時,利生奇珠單抗組患者中有 31% 實現了無類固醇內鏡緩解,烏司奴單抗組只有 15% 達到緩解。利生奇珠單抗組的無類固醇臨床緩解率為 61%,烏司奴單抗組為 40%。2024年6月,利生奇珠單抗獲FDA批準,用于中度至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成人患者的治療。此前,該藥物已獲批包括包括斑塊狀銀屑病、銀屑病關節炎、克羅恩病三種適應癥。
利生奇珠單抗,米吉珠單抗接連挑戰烏司奴單抗,為何各大MNC猛攻都要IBD領域?首先是市場需求大。以烏司奴單抗為例,該藥物2023年銷售額達108.58億美元,強生旗下另一款IBD領域產品Remicade(英夫利昔單抗)在2014年的銷售峰值近9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球IBD市場約18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增長至約490億美元。其次,IBD市場具有“高度集中”與“迭代頻繁”兩大特點。據統計,2023年包括阿達木單抗在內的四種治療產品占全球收入的75%(“曾經的藥王”阿達木單抗144.04億美元、度普利尤單抗115.88億美元、烏司奴單抗108.58億美元、利生奇珠單抗 77.63億美元)。至于迭代頻繁。大約有三分之一的IBD患者對生物制劑療法沒有反應;在初始治療有效的患者中,還有約二分之一的患者會發生“繼發性反應喪失”現象,市場需求大。目前,隨著各大MNC的加入以及生物類似藥的沖擊,強生2024Q3財報披露,銷售額(26.7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6.6%。對此,強生推出新一代IBD產品Tremfya(古塞奇尤單抗)予以反擊。2024年9月11日,強生宣布古塞奇尤單抗獲FDA批準,用于治療中重度活動性UC的成人患者。此外,強生還準備了口服劑型的IL-23抗體JNJ-2113用于治療IBD,以及針對復發患者的復方制劑JNJ-8408(Tremfya+TNF藥物戈利木單抗)。據智慧芽數據庫統計,截止到 2023 年9月14日,IL-23 靶點共有在研藥物39個,包含的適應癥有31種。國內方面,已批準 3 款IL-23靶向藥,分別為強生的古塞奇尤單抗和烏司奴單抗、康哲藥業引進的替瑞奇珠單抗。而利生奇珠單抗與米吉珠單抗也均在國內,提交了上市申請。可以說,關于IL-23靶向藥物的研究已處于白熱化階段,IBD領域則成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