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擔任主席的聯合內閣批準了“生物技術研究創新和創業發展計劃”(Bio-RIDE)。該計劃的由執行生物技術部 (DBT)的生物技術研發 (R&D)與工業與創業發展 (I&ED)合并而來,并新增了生物制造和生物鑄造的部門。該計劃總支出為 919.7 億盧比(約合人民幣77億元),旨在促進創新、促進生物創業,并將印度定位為生物制造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擬議的 919.7 億盧比支出將在2021年至2025年第15屆財政委員會期間實施,并且側重于合成生物學、生物制藥、生物能源和生物塑料等領域。該計劃將通過為生物創業者提供種子資金、孵化支持和指導,為初創公司培育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以加速生物基產品和技術的商業化。Bio-RIDE 的一個關鍵是它與“環境生活方式 (LiFE)”倡議保持一致,該倡議旨在通過綠色解決方案緩解氣候變化,這與生物制造和生物鑄造的路徑相輔相成。DBT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總目標,即到 2030 年使印度成為 3000 億美元的生物經濟體。印度政府在聲明中表示:“通過 Bio-RIDE,我們正在通過支持尖端研究和培養生物技術領域的人才,為“發達的印度”(Viksit Bharat 2047)奠定基礎。這一概念源自印度總理莫迪在8月15日的全國講話,計劃最遲于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實際人均收入20000美元,按目前印度2500美元的人均收入估算,需要在23年內實現八倍增長。該計劃還將側重于開發生物技術領域的人才儲備,包括資助本科生/研究生參加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 iGEM。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自2003年以來就參與了iGEM競賽,其中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機構(IISER)的團隊還在2021年獲得過金牌。看過電影《我不是藥神》的讀者,應該對貫穿整部影片的抗癌藥格列衛有所印象,片中主角代購的這款神藥正來自于被譽為“世界藥房”的印度。據印度醫藥聯盟(IPA)數據顯示,印度約有3000家本土制藥企業以及約10500個制藥工廠,能夠生產幾百種原料藥和60000多種制劑,仿制藥供應量占據全球份額的20%。印度仿制藥行業的高度發達,很大原因是《專利法》提供的政策環境。該法律允許藥品的工藝專利,而不保護藥品的成分,并通過《藥品價格控制規則》對價格進行嚴格管控,限制了跨國藥企的利潤。然而制藥業本身是高度成熟的產業,生物制造面臨的問題會更加復雜。雖然在制藥、食品和飲料、化工等多個領域,印度企業具備相關的發酵技術,而且環保成本和人員成本較低。但從地理位置和能源供應來看,印度氣候條件本身就不適合做發酵,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旱季可高達40℃。而今年,印度更是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長、最熱的夏天,部分地區氣溫超過50攝氏度。而溫度越高,酶越易失活,過高的溫度不僅會導致酶變性失去催化活性,還會對發酵液性質和菌體的代謝調節機制也會造成影響。其次是印度能源資源匱乏,電力供應緊張,生產上不具備能源優勢,在壓不下成本的情況下,價格的護城河能否建立還是個未知數。
并且哪怕是已經以價格優勢立足的印度藥廠,近年來也多次因質量問題遭到歐美監管部門的警告甚至禁止進口,轉戰生物制造賽道后是否會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