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成年嚙齒目動物處于產后早期時,在壓力環境中,母性意識會減弱。研究表明,這種母性的強弱能被化學性修改,由此產生基因重組,用于控制壓力應變能力,很少會被激活的。該項研究的結果對于理解早期生活環境對于壓力應激障礙的作用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早期的生活經歷,特別是來自母親在母性意識及灌輸的質量,都能對孕婦日后身體的虛弱或產后的精神恢復及認知問題產生影響,但是這些出現的原因鮮有人知。
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Tallie Z. Baram組織了一次研究,通過對實驗鼠的研究,他們認為,孕婦保健對于大腦壓力系統的作用能夠對其精神抑郁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實驗中,研究員在一周內每天將幼鼠與母鼠分開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當母鼠與幼鼠分開又團圓的時候,母鼠的母性表現得更加強烈,產生這種活動的神經元可以產生一種應力化學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CRH)。研究員們對這些幼鼠的大腦進行了檢查,并與那些受控制的幼鼠進行了對比。
研究發現,通過隔離后團圓的實驗,加強了母鼠的母性,卻減少了母鼠大腦中產生壓力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神經元的興奮感。同時,這種實驗方式也減少了這些神經元當中與壓力相關的基因的活動,這主要是由于一種叫NRSF的蛋白質活性的改變所致。NRSF是大腦內一種重要的調節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實驗鼠大腦內部壓力電路的重布將會與日后母鼠大腦內壓力相關基因的激活,以及母鼠對壓力事件的反應產生聯系。其中,鼠大腦內部的壓力電路用于接收母鼠在與幼鼠隔離又團圓的反復動作當中母性的增強。
該研究也為母性在應激壓力障礙所產生的良好效應的發生機制給出了很好的解釋。據Baram博士解釋,“研究結果表明,在母親的生活中,由母親所灌輸的壓力處理意識會產生一種直接的因果效應,同時也涉及到分子的改變。他們還展示了嬰兒大腦內部的重新布線。”
這項研究對于未來那些有可能患抑郁癥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Baram還提到,“如果我們能理解細胞是如何調節其壓力分子的,我們就能對那些早期未能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的人的壓力系統的功能進行調節與完善,這也可能起到阻止同壓力相關的精神脆弱及認知問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