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中國醫藥行業的經濟環境分析
21世紀的中國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并且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增長勢頭仍將長期保持。作為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是保證醫藥行業發展的經濟基礎與前提,但作為典型的消費類行業,剛性的需求原則以及明顯的弱周期性特點決定了醫藥行業對宏觀調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業受國內經濟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以下特點對醫藥行業發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1)國內市場銷售增速加快,城鄉消費較快增長帶動醫藥市場消費規模2010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886億元,同比增長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3165億元,增長22.7%;縣及縣以下零售額24721億元,增長20.6%。在醫藥需求剛性化、社會人口高齡化以及農村人口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醫藥市場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都獲得極大的提升,醫藥行業的總體規模有望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2)CPI漲幅繼續放緩,PPI漲幅出現回落2010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7.0%,漲幅比上年同期高2.9個百分點,但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9月份,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2.6%,其中,西藥價格上漲1.3%,中成藥價格上漲4.5%,醫療保健服務價格上漲0.1%。居民消費價格增速的放緩導致醫藥行業價格漲幅有限。2010年上半年,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漲6.9%(9月份上漲5.3%),漲幅比上年同期高3.7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3%(9月份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6個百分點。
(3)城鎮新增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帶來醫藥行業成長空間。
2010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4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7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04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長1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971元,增長1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0%。在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的宏觀環境下,居民自我保健意識的逐步增強拉動了醫藥行業內生性消費的增長。與此同時,在國內醫療需求未充分釋放以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由支付能力提升帶來的需求擴容也將繼續推動醫藥行業保持確定性增長。
第二節醫藥行業的政策環境分析
中國醫藥業在近幾年來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醫藥分家、藥品降價、藥價放開、處方藥、連鎖經營、醫療保險制度、新的《藥品管理法》及《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出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人目不暇接,而所有改革的落腳點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增強中國醫藥企業的競爭力。
1、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漸入正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是醫藥衛生改革的重點,也是更為艱巨的任務,更是切實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關鍵。2010年一季度,《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及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陸續落實,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逐漸步入正軌。由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提出了“一個目標、三個領域、九項任務”的總體設計,形成了比較全面、系統、完整政策框架,為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并將對醫藥行業產生多方面影響。
2、新醫改方案將對行業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增強消費信心、擴大產業投資、激發市場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當前經濟困難的形勢下實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解決重大民生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4月6日和4月7日,備受關注的新醫改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相繼公布。前者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后者是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制定的近期實施方案。新醫改方案的實施將對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政府投入增加振興行業發展
政府主導下的投入增加為做大做實醫藥行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并間接帶動個人和社會醫療衛生支出,醫藥市場將得以擴張,有助于振興行業發展。《意見》提出:“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對衛生的投入,并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實施方案》提出:“經初步測算,2009-2011年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500億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億元”。具體來看,政府投入的增加將有效改善目前尚屬薄弱的基層醫療建設,有利于鄉鎮和農村醫藥市場的發展,從而間接帶動醫藥二級市場發展,有力支撐行業的增長。此外,作為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是醫藥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源,而這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因此政府投入的增加將切實保障醫藥行業的創制能力,有力提升醫藥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2)醫療保障擴容拉動行業需求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是新醫改方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醫療保障體系覆蓋范圍的擴大將以杠桿效應拉動醫藥消費需求的增加,為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機遇。《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3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此外,《意見》首次提出:“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這將為商業保險公司帶來新機遇,為其更好地發揮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作用提供了重要契機。
(3)基本藥物供應回歸市場化新醫改方案中關于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的內容一直備受醫藥企業的關注。與2008年10月初的《征求意見稿》比較,《意見》對基本藥物配送和供應的內容進行了徹底的改動:推翻了統購統銷的思路,改為將基本藥物供應回歸市場化,并將招標采購權下放到各省,將基本藥物采購與各省藥品掛網采購接軌。
(4)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規范藥品定價制度歷來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難點和熱點。《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定價的思路和范圍,并在新藥、專利藥以及仿制藥的定價機制上做出了新規定,有利于規范醫藥行業的價格監管。《意見》還提出:“建立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合理調整政府定價范圍,改進定價方法,提高透明度,利用價格杠桿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國家基本藥物的生產和使用。對新藥和專利藥品逐步實行定價前藥物經濟性評價制度。對仿制藥品實行后上市價格從低定價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此外,健全醫藥價格監測體系,規范企業自主定價行為,嚴格控制藥品流通環節差價率也是政府監管的重點。
第三節醫藥行業的技術環境分析
技術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包括國家科技體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等。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變化的今天,技術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可能是創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企業必須要預見這些新技術帶來的變化,在戰略管理上做出相應的戰略決策,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制藥企業的整體實力還不夠強,科研開發能力弱,資金不足,創制新藥的條件差。
(1)基礎結構基礎結構是一國經濟運行的基礎條件,包括生產性基礎結構、生活性基礎結構和社會性基礎結構。東道國基礎結構的完善程度對跨國公司經營影響很大,完善、發達的基礎結構能夠降低企業的決策成本和生產成本,提高企業運作效率。中國的基礎結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生產發展的需要,屬于滯后型國家。目前中國政府已對基礎結構有了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重視,正按照世貿組織的要求,大力投資于基礎設施和保障機制的建設,如投巨資興建一系列的“藥谷”,北京已投資13億元、上海張江投資總額25億元、浙江杭州投資100億。
(2)技術水平技術水平對醫藥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只有少數著名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投資項目數量少,且多集中于低水平的制劑如普通片劑和膠囊的生產等,這一時期西方大跨國醫藥公司對華投資的主要戰略意圖是迅速占領低水平用藥的中國醫藥市場。90年代以后,中國的技術水平包括總體技術水平、引進吸收技術的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產業也逐步高級化,專利藥品、生物技術、醫療器械、新型制劑等行業發展速度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