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企紛紛轉戰藥妝
中國藥妝市場容量大,近年來更是發展迅速,國內國外(包括藥企、藥店)諸多企業紛紛進入中國藥妝市場,同仁堂科技推出“美白潤膚面貼膜”,康恩貝藥業推出“萃芙理”孕產婦肌膚修復系列產品,昆明圣火藥業推出“十二味”系列中藥護膚品,廣州敬修堂藥業推出“萬花美容”系列產品。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藥妝行業品牌競爭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隨著人們對于健康消費理念的轉變,化妝品領域目前正朝著自然回歸,藥妝已經成為目前一種潮流,中藥經歷幾千年的人體臨床驗證,且源于自然,毒副作用小,更加安全可靠。基于中藥品種具有進入藥妝的天然優勢,各大傳統中藥企業,如云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天士力和康恩貝等,均開始涉足藥妝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然而,有的藥企急于求成,推出的藥妝產品包括美白、補水、抗皺、祛痘等系列,產品線與普通日化集團并無太大區別,“全線出擊”的結果是“全面平庸”,使得很多藥企轉戰藥妝的戰績不佳。
二、定位不明確或是主要問題
近兩年來,“藥妝”明顯升溫,藥企、本土日化企業、外資藥妝企業,都已進入我國“藥妝”行業,且頻頻以各種動作吸引著各界的眼球。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藥妝這一品類并無明確的定義和標準,也沒有正式的批準文號,但這并沒有妨礙人們對“藥妝”的熱情。
藥妝品營銷代理OTC終端銷售渠道,也越來越受到青睞,但是利用OTC終端渠道來銷售藥妝品還不成熟,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藥妝行業品牌競爭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總結目前藥妝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1、藥妝品類沒有集成供應商
在“藥妝”行業被高度關注的當下,“藥妝”卻沒有像一般化妝品那樣,有一個集成的供應商,產品都是供給藥店、商超渠道銷售的。不同于藥品品類有各種各樣的醫藥公司進行集成供應,當下藥妝品專業生產廠商并不多;同時,也沒有針對藥妝在全國巡展的“藥妝”展覽交易會,連“藥妝”的展示也是在藥品、美容品交易會上進行,或者是在藥店各種“營銷與管理”的高峰論壇上一兩家“藥妝”產品亮相展出而已,OTC終端渠道迫切需要類似醫藥公司的集成供應商。
2、終端對藥妝的定位不明確
很多國內藥妝品牌以及國際藥妝品牌都認識到藥店渠道銷售藥妝的諸多優勢,并堅持利用藥店渠道銷售藥妝,但是藥店對“藥妝”的品類定位和價值定位并非很清楚。
很多藥店把“藥妝”定位為高毛利主推品種,極想靠“藥妝”來賺取更多利潤,于是“藥妝”在這些藥店的采購價格極低而銷售價并不低,且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結果是回頭客稀少,顧客忠誠度偏低。還有一些藥店把“藥妝”當成多元化經營的客流品種,想通過這一新品類來增加客流,但產品選擇不準確,宣傳與管理能力分散,產品價格偏高,結果也沒有理想的那么多客人進店購買“藥妝”。
3、藥妝產品本身存在的問題
三、前瞻藥妝解決對策
前瞻分析,在廣東和華東化妝品和醫藥企業集中且資金充裕的地區,快速投資建立集成采購基礎,成立“藥妝”營銷和供應公司,也可以是醫藥公司轉型。由于新醫改的沖擊,很多醫藥連鎖店都在進行定位和多元化經營,繼續尋找新的經營品類,醫藥公司比較了解下游連鎖店客戶的需求,因此轉為“藥妝”供應商也許是一個新的藍海市場。
“藥妝”應該是藥店多元化的必然選擇,藥店的“藥妝”定位應該是中低價位的日用品類,應該是一般消費者的必需品,因此也應該是集客品類。既然是集客品類,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品質優良,讓產品說話,讓產品吸引回頭客;中低價位,一般消費者買得起;品種品規功能齊全,應有盡有,可以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