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公共衛生部門一直警告人們,智能手機、電視屏幕和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破壞了人的天然睡眠模式,助長了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的泛濫。據估計,美國人現在每天的睡眠時間比工業革命前縮短了兩到三個小時。
如今,一項新研究對上述觀念提出了挑戰。該研究調查了三個不同的狩獵-采集社會族群:非洲的哈扎人(Hadza)和桑人(San),以及南美洲的齊瑪內人(Tsimané),這些人基本上仍沿襲著幾千年前的生活方式,也不會用電,但他們的睡眠時間與美國人的平均水平并沒有什么差別——如果一定說有的話,他們甚至睡得比很多美國人還要少。
這些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因為衛生部門早就提出,美國人普遍睡眠不足;而且,要保持身體健康,至少要保證每天睡足七小時。大量研究顯示,缺乏睡眠與肥胖和慢性疾病相關,且這種關聯與體力活動等其他因素無關。
然而,在這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Current Biology)上的新研究中,三個狩獵-采集族群的成員的日常睡眠時間即使放在工業化社會中也算是短的,但他們的身體卻十分健康且身材健美。此前的研究顯示,他們的日常能量消耗與大多數美國人差不多,這表明體力活動并非他們身體相對健康的原因。
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的精神病學教授杰爾姆·西格爾(Jerome Siegel)說,睡眠醫學中的普遍觀點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已經習慣于日落而息,而現代社會中充斥著的人造光令我們大大延遲了該入睡的時間。
但西格爾博士和同事們并沒有找到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他們所研究的狩獵-采集族群的成員都睡在室外或粗糙的小屋中,但這些人并沒有在太陽下山后立刻去睡覺。通常,他們在日落后三到四個小時里仍然清醒著,而且除了用以驅趕野生動物并在冬天聊以取暖的微弱火光之外,他們別無其他光源。一年中的大多數日子,他們都在日出前一小時左右起床。
于是,一般而言,他們每晚只睡六個半小時,比普通美國人還略少一些。在美國,大多數成年人每晚至少睡眠七小時,不過,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睡眠較少。
“我認為這篇論文將給睡眠領域帶來變革,”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睡眠專家約翰·皮弗(John Peever)說,他本人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要是這些沒有受到現代化的干擾,也沒有緊迫的日程安排的人們睡眠時間并不比北美的普通人更長,很難想象我們要如何斷言西方社會的人們遭受著高度的睡眠剝奪。”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在自家網站上稱睡眠不足是美國的公共衛生問題,“這可能是由多種多樣的社會因素,如終日接觸高科技以及工作時間安排等造成的。”該機構表示,成年人每天需睡眠七到八小時,而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常常達不到這一要求。
去年6月,兩個主要的睡眠學會——美國睡眠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和睡眠研究學會(Sleep Research Society)發布建議,指出成年人應保證至少七小時的日常睡眠時間。這兩個組織還建議,如果你擔心自己沒有獲得適量睡眠,應向醫療保健提供者咨詢。
建議還指出:“睡眠經常不足七小時與不良健康后果相關,包括體重增加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抑郁癥和死亡風險增加等。”
美國睡眠醫學會主席納撒尼爾·沃森(Nathaniel Watson)稱,他們提出上述建議,依據的是一項關于5000項評估人類睡眠和疾病的研究的綜述。他還說,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都基于對睡眠時間的自我報告,它們往往較實際值偏高,因為人們報告的是他們在床上度過的總時間,并非嚴格說來的睡眠時間,而后者顯然要短于前者。
沃森博士指出,在最近發表的那項新研究中,狩獵-采集社會族群中的睡眠周期(亦即他們實際上待在床上的時間)大約為七到八個半小時,他認為這與他們學會提出的建議是一致的。
他還說,人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其實,它應該是指能讓人們醒來后感覺神清氣爽、思維敏捷所需的時間,”沃森博士補充道。
但西格爾博士表示他很擔心如果對人們必需的睡眠時間加上個數量限制,那些睡眠時間“不達標”的人可能會因此去吃安眠藥,而這些藥物都有嚴重的副作用。目前,約5%的美國人在服用安眠藥,較之20年前翻了一番。
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位于英格蘭)睡眠研究中心(Sleep Research Center)的主任吉姆·霍恩(Jim Horne)認為這項新研究“杰出且非常適時”,并指出,它表明,睡眠質量比數量更為重要。
“西方世界中普遍存在著這么一種擔憂,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睡眠,而且如果每晚睡不夠七個小時,就容易患肥胖癥、糖尿病和心臟病,”他說。“可看看(研究中的)這些人,他們的平均睡眠時間比建議的充足睡眠時間少得多,但他們非常健康,既沒有患慢性疾病,也不曾失眠。”
睡眠研究者普遍認為,人們如今的睡眠模式與150年前截然不同。許多人主張,19世紀末電燈泡的發明,以及其后所有的人工照明環境都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睡眠模式。專家稱,無論是燈泡還是電腦屏幕,都會讓人在夜間暴露在人造光下,擾亂人體的生物鐘,推遲并縮短睡眠。
還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徹夜連續睡眠并不符合人體的自然規律。他們說,在發明人造光之前,人們的睡眠常分為兩段,中間間隔一小時的清醒時間,這種現象稱為分段式睡眠,或“第一段”和“第二段”睡眠。
但西格爾博士說,他對這些斷言一直抱有懷疑態度,因為當時并不曾對睡眠行為進行過嚴謹的研究。他和同事們認定,弄清楚這些問題,途徑之一是研究那些相對未受到人造光源影響的文明。
他們選擇了以下族群作為隨訪對象:居住在坦桑尼亞北部的哈扎人,他們像其千萬年前的先祖一樣,終日狩獵采食;生活在納米比亞的桑族人,他們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狩獵-采集已有至少2萬年的歷史;以及在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麓過著半游牧生活的齊瑪內人,他們差不多是人類走出非洲后遷移得最遠的一支。
研究人員給這幾個部落的成員配備了類似腕表的小裝置,用以跟蹤他們的睡眠模式以及他們在各個季節的光暴露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除了每晚睡眠時間大致相同之外,三組研究對象在白天都基本不會小睡,夜晚的睡眠也并未分成兩段。
西格爾博士說,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他們之間相隔十萬八千里,睡眠模式卻基本相同。
“哈扎人和桑族人居住在眾所周知的人類起源之地,而齊瑪內人則生活在人類遷徙足跡所及的最遠處,”他說。“我們發現他們的睡眠時間非常相似,該事實令我自信地認為:這就是我們所有祖先的睡眠模式。”
他們似乎并不存在睡眠問題。困擾20%到30%的美國人的慢性失眠,在狩獵-采集族群中的發生率僅有2%。桑族人和齊瑪內人的語言中甚至都沒有“失眠”這個詞。
西格爾博士說,環境溫度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些人沒有在日落時入睡,也沒有在日出時醒來,這表明光照暴露對他們的睡眠模式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他們幾乎總是在夜晚氣溫開始下降時入睡,在氣溫回升時醒來。
這表明,人類或許是在演化中形成了在一天中最冷的時間睡覺的習慣,這可能是一種節能的方式,西格爾博士說。如果夜間氣溫下降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的身體入睡的理想時間到了,那么,這說不定就是工業化社會中慢性失眠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我們在恒溫環境中睡眠,這可是我們的祖先從未經歷過的,”西格爾博士說。“在我們的演化過程中,可一直是在夜間氣溫下降的自然環境中睡覺的。至于能否通過將人置身于可將溫度按這一模式調整的環境中來治療失眠,還有賴于將來的研究。”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