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生物技術公司是資本市場上最受追捧的對象。但到了2025年,這個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結構性調整。盡管整體收入還在增長,但大量小型Biotech企業卻在持續虧損、融資困難和裁員收縮的三重夾擊下,步履維艱。
這場轉變并不意味著整個生物醫藥行業陷入低谷,而是一個信號:早期研發型、未商業化的Biotech公司正被重新審視,它們曾憑“講故事”拿融資,如今必須拿出硬成果才能繼續生存。
01
收入創新高,但盈利集中,虧損普遍
根據EY最新發布的行業報告《EY Biotech Beyond Borders Report 2025》,美國和歐洲上市的Biotech公司在2024年的整體收入達到了2050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6.8%。
看起來像是行業正在復蘇,但這個數字掩蓋了巨大的結構性問題。首先,這一收入主要集中在少數已商業化的公司身上。EY數據顯示,近50%的總收入來自不到前20%的公司。而大多數處于臨床階段或尚未推出產品的Biotech企業,仍處于“寅吃卯糧”的處境。
虧損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2024年行業整體凈虧損達到26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不少公司連續三年處于負現金流狀態。在營收增長的同時,研發支出也在上升。2024年研發總投入為1022億美元,同比增長6.9%,表明Biotech公司仍在積極推進項目,但很多公司缺乏相應的產品變現機制。這種單邊投入模式迫使企業壓縮其他開支。2024年行業雇員數量減少4.8%。裁員潮廣泛波及早期研發型公司,即便尚未進入臨床階段,也不得不縮減團隊、暫停項目以降低運營壓力,許多公司不僅停止擴張,還關閉次要管線或外包職能部門,試圖延長現金流壽命。
此外上市Biotech公司數量也在減少:2022年為939家,2024年僅剩783家,主要是2020–2021年資本狂熱時期大量不成熟項目快速上市,隨后難以維持運營而退市或被迫合并清算。“高估值泡沫+融資環境惡化”構成了當前Biotech死亡谷的真實寫照。
02
現金燒得太快,近四成企業撐不過一年
Biotech頭頂達摩克利斯之劍最直觀地體現在現金儲備上。EY的“生存指數”顯示,2024年有39%的Biotech公司賬上現金只能維持不到12個月的運營,徘徊在“斷炊”邊緣的Biotech公司比例相較于2021年的18%和疫情前的35%都有大幅上升。這也是201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表明短期資金鏈緊張的企業比例已接近臨界點。
與“返貧區”企業比例增加相應的是,“安全區”的企業也在減少。2024年僅有18%的公司現金儲備在5年以上,較前2021年下降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即便是看起來穩健的企業,也開始收縮戰線、壓縮項目節奏。
面對資金枯竭,企業的應對策略也開始轉向節流:縮減員工、砍掉臨床早期項目、推遲新項目啟動、壓縮行政開支。但這些舉措只能延長幾個月的生存期,并不能解決融資難題。
當前的融資環境對“非盈利、非臨床”的Biotech極其不友好。投資人將標準拉高,資金更集中于至少具備二期臨床數據或明確授權潛力的項目。因此,具備短期價值實現路徑的項目成為融資市場的硬通貨,而概念模糊、機制新穎但未驗證的項目則快速被邊緣化。
03
上市不再是“終點”而成了“冒險”
2024年,盡管美國和歐洲共有30家Biotech公司完成IPO上市,較2023年的18家和2022年的14家有所回升,但距離疫情前的平均每年54家仍有很大差距(圖3)。更重要的是,IPO“數量回升”并未帶來“質量復蘇”。
在2024年上市的30家公司中,僅有8家在年底的股價高于發行日,超過20家公司股價下跌,有的甚至跌幅高達80%。這表明市場對于新上市Biotech企業的信心仍然脆弱,投資人更關注現金流能力和中短期價值兌現能力,而非遠期科研潛力。
從臨床階段來看,這30家公司中有17家已進入2或更后期,說明投資者偏好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愿意為“前沿早期”項目買單,而是追求“可見拐點”。這與2020–2021年期間大量pre-clinical公司上市,估值動輒10億美金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IPO回暖并未解決融資結構的問題。2024年follow-on融資(即增發等公開市場再融資)總額僅為199億美元,為2016年以來最低水平,意味著即便上市后,企業也難以依靠公開市場補充資金,仍需轉向私募、債務、或非稀釋性融資手段自救。
04
風險投資回暖,但富者更富
與IPO市場的謹慎形成對比,風險投資在2024年顯現出一定復蘇跡象,美國和歐洲Biotech企業共獲得超過230億美元融資,其中早期輪次融資(種子輪和A輪)達到155億美元,已經接近2021年疫情期間的高點(圖4)。這說明,資金并沒有消失,而是在選擇性地流向少數幾家“值得下注”的公司。
從交易數量和結構來看,問題卻更加尖銳。2024年風險投資事件共計644起,比2019年的961起減少三分之一,但平均每起融資高達3600萬美元,顯著高于2019年的2100萬美元。也就是說,資本正在向頭部集中,投資人更傾向于下注“大額、確定性強”的項目。
這從幾個明星項目上也能看到趨勢:Xaira、Verdiva、Eikon、Kardigan等公司往往擁有明星高管、熱門靶點(如GLP-1、KRAS)、AI賦能,以及來自藥企的連續創業背景。這些公司融資輪次早、數據階段尚淺,卻能迅速獲得超億美元的融資支持。
相比之下,數以百計擁有穩定推進中的管線、但缺乏顯赫背景或產業背書的Biotech公司,反而很難吸引風投關注。2024年融資事件中,單筆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融資占比超過22%,而500萬美元以下的融資事件則逐年減少,顯示出中間梯隊在資本面前逐漸被壓縮。
這種“強者愈強”的格局意味著Biotech行業正在經歷一輪深層的結構再分化。技術質量依然重要,但資源配置的邏輯更加功利與集中,留給中等體量、缺乏資本號召力的Biotech企業的生存空間正變得狹窄。
05
FDA審批依然強勁,但叫好不叫座
監管端依舊維持著強勁的創新節奏。2024年,美國FDA共批準69款新藥和生物制品,創歷史第五高紀錄。其中由CDER審批的50款產品中,31款為小分子藥物,約一半為first-in-class機制。這表明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創新活力未減。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藥大多來自大型制藥公司(biopharma),具備完善的臨床、注冊、市場推廣體系。Biotech公司,即便少數產品最終獲得批準,也往往是在被授權或并入大藥企后才最終完成上市。因此,FDA的高審批量更多反映的是整個行業的研發成果,而非Biotech公司自身的商業轉化能力。即便如此,這些獲批新藥的市場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根據EY數據,超過70%的新藥在上市后未達到銷售預期,甚至有項目首年營收不及研發投入的30%。這說明即便審批通過,也遠非商業成功的保障。
這種“叫好不叫座”的背后,反映的是行業整體從創新密集轉向轉化瓶頸的現實困境。腫瘤、自免、代謝等熱門領域藥物高度同質化,新產品進入市場后往往面臨激烈的同類競爭。與此同時,醫保機構對新藥支付態度趨于謹慎,美國市場的定價談判周期拉長,歐洲則更加嚴格,導致市場滲透受阻。此外,許多藥企即使具備商業化能力,也未能為新品提供充分的上市準備支持,如醫生教育、真實世界證據積累、路徑引導、銷售團隊配置等。這些不足進一步放大了臨床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落差。
06
不確定性疊加
除了自身的問題,Biotech行業還面臨多重外部環境擾動,進一步放大了生存難度。
首先是公共資金萎縮。202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撥款降至370億美元,較高峰期下滑明顯。這部分資金原本支持大量前沿探索與基礎研究,是許多Biotech公司早期項目的生命線。撥款減少,意味著許多新項目無法啟動或被迫延后。
其次是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上升,打亂了Biotech公司原有的全球臨床、注冊、供應鏈布局。例如部分在華CMC能力或臨床外包受到影響,美國出口控制法案也導致部分工具性平臺(如AI模型、芯片服務)面臨政策壁壘,這對跨境合作依賴度高的早期Biotech影響尤其顯著。
第三是大藥企并購趨勢未如預期回暖。原本市場普遍預期大藥廠會因面臨2028年前的3000億美元專利斷崖而加速補充管線,但2024年的并購交易總額卻創下六年新低。EY指出,大多數交易集中在5億美元以下的小型項目,且更偏好“有數據基礎、估值合理、風險清晰”的成熟產品,而非平臺型、機制新穎但臨床不確定性大的項目。
這對Biotech公司的打擊是雙重的:一方面賣項目難,另一方面預期被壓低,導致在一級融資中話語權減弱,估值也受抑。
07
生存為先,選擇決定未來路徑
在融資緊縮、審批激烈、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中,Biotech公司必須做出系統性的戰略收縮。EY建議,將資源聚焦到真正有望在12–24個月內達成里程碑成果的核心項目上,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在管線管理上,公司需建立價值過濾機制:用數據、時間線、競爭格局等標準,排出各項目優先級。那些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短期成果的項目應果斷終止,騰出資源投入到更具潛力的管線上。
其次,運營效率成為新關鍵。越來越多Biotech開始使用AI輔助篩選靶點、優化臨床方案,或通過CRO,CDMO實現研發與生產外包,降低人力成本與固定開銷。
再者,融資路徑也在多元化。一些公司開始嘗試通過銷售未來銷售權(如royalty pre-sale)、階段性授權合作、債務工具等方式,換取相對靈活的現金流支持,擺脫對IPO或大額融資輪的依賴。
最后,全球運營布局也需更新。在去全球化趨勢下,企業必須更早評估政策風險與供應鏈彈性,調整生產基地、注冊策略與稅務結構,確保不會因某一市場風險而影響整體進程。
在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的今天,Biotech企業拼的不只是技術,更是戰略定力與資源配置能力。
Biotech行業沒有失去價值,但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自然選擇。融資不再容易,上市不再安全,監管不再寬容,商業化不再延后。
這不是終結,而是篩選。下一輪周期不會獎勵“講得好聽”的公司,而只屬于那些能夠穿越低谷、做出實質成果、并具備可持續發展模型的企業。
能活下來,才有資格迎接復蘇。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