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8年聯邦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案(FDCA)實施以來,動物實驗一直是新藥進入臨床試驗及獲批的前置條件。該法案要求藥物在進入人體試驗前,必須在動物身上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通常需在嚙齒動物(如大鼠或小鼠)和非嚙齒動物(如狗或猴子)身上分別開展。長期以來,動物實驗在藥物研發流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為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提供了重要數據。
隨著2022年FDA ModernizationAct2.0的通過,這一局面迎來重大變革。該法案取消了聯邦對新藥必須進行動物試驗的強制要求,將法規中對“動物”的強制性引用替換為“非臨床”測試方式。這一轉變意義深遠,它為新方法學(NAMs),如人工智能、計算模型、人體細胞系和類器官等技術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掃除了立法障礙,標志著藥物研發理念從單純依賴動物實驗向多元化、更具人源化的非臨床測試轉變,開啟了“非臨床優先”的新篇章。
在實際應用中,AI可以快速處理大量化合物數據,識別潛在的毒性模式,這是傳統動物實驗難以企及的。例如,一些AI模型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進行初步篩選,預測其可能的毒性,大大提高了藥物研發早期階段的效率,幫助研究人員快速排除毒性風險高的化合物,聚焦更有潛力的藥物候選物。
類器官是利用成體干細胞或多能干細胞在體外三維培養形成的,具有與人體相應器官部分特定功能和結構的細胞聚集體。它能夠在體外模擬人體器官的發育和形成過程,在藥物研發和安全性評估中發揮重要作用。以肝臟類器官為例,它由肝臟干細胞分化而來,具備肝臟的一些關鍵細胞類型,如肝細胞、肝星狀細胞等,這些細胞在三維環境中自組織形成類似肝臟的微小結構,能夠模擬肝臟的代謝、解毒等功能。
相較于動物實驗,類器官更能反映人體生理特征。一方面,類器官來源于人體細胞,避免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物種差異,減少了因物種生理差異導致的藥物反應不一致問題。另一方面,類器官可以直接模擬人體器官的微環境和細胞間相互作用,為研究藥物在人體器官內的代謝、毒性和療效提供了更真實的模型。比如在測試抗癌藥物時,腫瘤類器官能夠更精準地模擬腫瘤細胞對藥物的反應,幫助研究人員篩選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而動物實驗可能因動物腫瘤模型與人類腫瘤的差異,導致篩選結果與臨床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隨著FDA政策的轉向,藥企紛紛加大在AI藥物研發平臺和類器官工廠的投入。許多大型藥企開始建立內部的AI研發團隊,致力于開發和優化基于AI的藥物毒性預測模型。如諾華(Novartis)與多家AI企業合作,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海量的藥物分子數據和臨床前研究數據,構建了高精度的毒性預測模型,大大提高了早期藥物篩選的效率和準確性。
在類器官技術方面,藥企投資建設先進的類器官培養設施,以滿足藥物研發對高質量類器官模型的需求。例如,賽諾菲(Sanofi)與類器官技術公司達成合作,建立類器官工廠,專注于開發針對多種疾病的類器官模型,用于藥物篩選和毒性測試。這些模型能夠模擬人體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為藥物研發提供了更真實、有效的測試平臺。
在采用新方法的初期,藥企面臨著較高的成本投入。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算法開發、數據收集與標注、模型訓練與優化;設備采購方面,建設類器官工廠需要購置先進的細胞培養設備、生物反應器、成像系統等;人員培訓則要求藥企培養或引進既懂生物學又熟悉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從長期來看,新方法有望顯著降低研發成本。以動物實驗為例,傳統動物實驗需要耗費大量資金用于實驗動物的購買、飼養、管理以及動物實驗設施的維護。據統計,動物實驗成本在藥物研發總成本中占比可達20%-30%。而采用AI和類器官技術后,可大幅減少動物實驗的需求,從而降低這部分成本。新方法還能通過提高藥物研發的成功率,縮短研發周期,進一步降低成本。例如,AI技術能夠快速篩選出更有潛力的藥物候選物,減少后期臨床試驗失敗帶來的巨大損失,從整體上提高研發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PETA等動物保護組織對FDA取消動物試驗的政策表示熱烈歡迎,認為這是動物福利事業的重大勝利。PETA指出,傳統動物實驗對動物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傷害,新政策的實施將減少這種不必要的動物苦難,推動科研向更人道的方向發展。
藥企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倫理趨勢,積極利用減少動物實驗的舉措進行品牌宣傳。一些藥企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強調自身在推動動物福利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努力,樹立注重倫理道德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形象。如葛蘭素史克(GSK)在其宣傳活動中,突出展示公司在采用非動物實驗技術方面的成果,強調對動物福利的關注,贏得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認可,提升了品牌的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
在特朗普時代,FDA經歷了大規模裁員,約4500名員工被裁減,這對其監管能力造成了嚴重沖擊。這些被裁員工涵蓋了多個專業領域,包括藥品審評、醫療器械評估、毒理學研究等,導致FDA在專業知識和經驗方面出現巨大斷層。許多經驗豐富的審評人員和科研專家的離開,使得FDA在處理復雜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申請時,面臨人手不足和專業能力欠缺的困境。
為應對技術轉型帶來的人才需求,FDA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招聘方面,加大了對具有AI、機器學習、生物信息學等新興技術背景人才的招募力度,通過提高薪酬待遇、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等方式,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在培訓上,開展內部培訓項目,組織員工參加相關技術培訓課程和學術研討會,提升現有員工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FDA還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共同培養既懂醫藥法規又熟悉新興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監管工作的需求。
美國生物醫學研究協會(NABR)等組織強烈警告動物試驗不可替代。NABR認為,動物在模擬復雜生理反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以心血管疾病研究為例,動物的心血管系統與人類在結構和功能上有相似之處,能夠在整體水平上模擬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包括血液動力學變化、血管重塑等,這些復雜的生理過程是目前類器官和AI模型難以完全模擬的。在長期毒性研究中,動物可以進行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觀察,以評估藥物對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慢性影響,這對于了解藥物的長期安全性至關重要,而目前的替代技術在這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
支持新技術的一方則認為,AI和類器官技術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其準確性和可靠性正在逐步提高。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和算法的優化,AI模型能夠更精準地預測藥物毒性和療效;類器官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通過構建更復雜的類器官模型和微生理系統,能夠更好地模擬人體器官的功能和微環境。他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這些替代方法將能夠滿足藥物研發和安全性評估的需求,逐漸取代動物試驗。
AI和類器官等新技術有望對藥物研發周期產生革命性影響,從靶點發現到臨床試驗各階段均能顯著加速。在靶點發現階段,AI憑借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快速處理海量的生物醫學文獻、基因組數據和蛋白質組數據。通過機器學習算法,AI可以挖掘疾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和潛在藥物靶點,這一過程相較于傳統的實驗方法,效率大幅提升。例如,BenevolentAI公司利用知識圖譜分析科學文獻和數據庫,發現JAK1/2抑制劑Baricitinib可能對COVID-19有效,該藥物隨后被FDA緊急授權用于治療重癥患者,這充分展示了AI在靶點發現方面的高效性。
在藥物設計階段,AI能夠根據靶點的結構和性質,運用分子對接、虛擬篩選等技術,快速設計和優化藥物分子結構。Exscientia公司首個AI設計的免疫疾病藥物DSP-1181,從概念到臨床前候選僅用12個月,而傳統方法需4-5年,大大縮短了藥物設計的時間。類器官技術則為藥物篩選提供了更接近人體生理環境的模型,能夠更準確地評估藥物的療效和毒性,減少無效藥物的研發時間。
在安全性評價階段,AI預測毒性和類器官模擬人體反應的能力,使得藥物安全性評估更加快速和準確,避免了傳統動物實驗的漫長周期和不確定性。臨床試驗階段,AI可通過分析電子健康記錄等數據,優化患者招募和試驗方案設計,提高試驗效率。如輝瑞與IBMWatson合作,在肺癌藥物研發中用AI分析電子健康記錄,患者招募時間縮短30%。綜合來看,新技術的應用有望使藥物研發周期從傳統的10-15年縮短至5-7.5年,實現周期縮短50%的目標,這將極大地加速新藥的上市速度,為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