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醫藥巨頭強生公司再次因營銷違規登上風口浪尖。據最新消息,其旗下子公司在HIV藥物營銷推廣過程中存在嚴重違規操作,被聯邦法官判罰16.4億美元。
這并非強生首次因營銷問題被罰,回顧其歷史,這家百年藥企已多次因類似問題付出高昂代價。
事件始末:HIV藥物營銷違規遭重罰
該案件源于舉報人發起的訴訟。美國新澤西州特倫頓地區的法官Zahid Quraishi經審理后裁定,強生子公司楊森(Janssen)在推廣HIV藥物Prezista和Intelence時,存在非法行為。
此次舉報不當營銷行為的,是楊森的前銷售代表Jessica Penelow和Christine Brancaccio。她們指出,楊森將Prezista和Intelence用于美國FDA未批準的用途。
例如,楊森宣稱Prezista具有“脂質中性”特性,暗示該藥物不會對膽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產生影響,然而這與FDA批準的藥品標簽內容明顯相悖。
此外,原告還揭露,楊森通過向醫生支付費用,讓醫生在晚餐及演講活動中為這些藥物背書,這種付款行為本質上已構成回扣。
16.4億美元的罰金規模在醫藥行業屬于較高水平,反映出監管機構對藥企營銷違規的"零容忍"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強生首次因營銷問題被罰——早在2012年,強生就曾因抗精神病藥物"維思通"(Risperdal)的非法營銷行為被罰22億美元。
強生的"罰單史":屢罰不改的營銷頑疾
強生的營銷違規問題可謂"歷史悠久":
2011年:因抗精神病藥物"維思通"的欺騙性廣告宣傳,被罰3.27億美元
2012年:因"維思通"等藥物非法營銷,支付22億美元和解金
2019年:因誤導營銷阿片類藥物,被判賠5.72億美元
2023年:最新16.4億美元罰單,涉及HIV藥物營銷違規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強生似乎陷入了"違規-被罰-再違規"的惡性循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違規手法高度相似——多為超適應癥推廣和風險信息隱瞞。
行業分析:為何藥企屢踩營銷"紅線"?
強生案例折射出整個制藥行業的深層問題:
1. 利潤驅動下的鋌而走險
一款新藥研發成本高達15億美元,耗時8-10年。為盡快收回成本,藥企常"開發"說明書外的治療用途。正如某跨國藥企負責人坦言:"如果不超適應癥推廣,估計藥廠大概都得關門"。
2. 監管差異下的"灰色地帶"
美國對藥品營銷監管嚴格,而其他地區(如中國)相對寬松。強生就曾明確表示,其在美國被罰的"維思通"營銷問題"不涉及中國市場"。這種監管差異助長了企業的選擇性合規。
3. 營銷模式的系統性缺陷
藥企傳統上高度依賴醫生推廣,曾曝出強生支付醫生單日高達3000美元報酬進行藥品宣傳的案例。這種利益捆綁容易滋生違規行為。
強生16.4億美元的罰單再次敲響行業警鐘。在醫藥行業,合規不應是成本,而是核心競爭力。
隨著全球監管趨嚴和患者權益意識增強,那些仍寄望于"灰色營銷"的藥企終將付出更大代價。對于中國藥企而言,在創新藥"出海"背景下,更需從強生案例中汲取教訓,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合規體系,方能在全球市場行穩致遠。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