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MNC股價走勢跌宕起伏。靠創新轉型挽救業績的梯瓦年增118%,成漲幅最高選手;曾經的生物技術明星再生元、福泰,難抵新藥開發的艱難,神話難造;而王者禮來,股價有明顯漲幅,但終還是未能達成萬億美元市值成就……
站在2024年尾,從Q3業績上看到的輝瑞有望重回第一,AZ大增19%,禮來超越GSK登榜前十,種種跡象表明,MNC在這一年中逐漸找回了、找準了增長點。然而,如果盤點全球制藥營收TOP20 的股價,其漲與跌之間似乎又是另一回事。
整體而言,TOP20中,恰好過去一年股價上漲與下跌企業分別占據半數。其中,梯瓦、禮來和吉利德是漲幅最高的三家,梯瓦的股價漲幅高達118%。而拜耳則是股價跌幅最高的企業,過去一年股價跌去近一半。
當然,增長的企業似乎都有相似之處,或是業績一片向好,或是臨床數據驚艷,但下跌企業卻各有各的難處。看似因GLP-1司美格魯肽業績大增的諾和諾德,股價不漲反跌;有望重回第一的輝瑞,股價沒能止跌,相較于高峰時期已經失去一半;還有深陷產品獲批受阻的再生元,深受訴訟壓力的拜耳、GSK,股價也難以再復從前,仍在書寫“在泥沼中翻身”的故事。而股價漲跌背后,是市場對MNC“未來還能如何賺錢、能賺多少錢”的關注,是投資者們對于其未來命運的信心與焦慮。
TOP20企業股價增長陣營里,或許誰也沒想到,2024年股價漲幅最高的居然是梯瓦。其股價上漲背后,是一出仿制藥巨頭創新轉型“翻身仗”。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30日,梯瓦股價較年初漲幅高達118%,也就是說在過去一年間,梯瓦股價翻了一倍之多。這背后除了在前11個月細水長流式小幅增長,還有分析認為,這與在12月17日,梯瓦和賽諾菲宣布雙方合作研發的重磅自免藥物Duvakitug臨床取得積極結果不無關系。據悉,梯瓦股價在該臨床數據發布后首個開盤日(12月20日)大漲33.88%,收盤價達22.09美元/股,市值單日增長近70億美元。具體而言,Duvakitug是一款靶向TL1A單抗,主要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自免疾病。TL1A單抗是幾乎被所有頭部MNC都押寶的自免管線。而這兩家公司合作的Duvakitug,雖并非FIC產品,卻展現出了BIC的潛力,不僅劑型和給藥周期達到了每兩周皮下注射一次,療效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47.8%(安慰劑僅為20.45%)。當然,作為全球仿制藥龍頭,梯瓦在過去一年間的股價增長也離不開重回業績增長,以及向創新藥轉型迅速實現突破,給投資者帶來的信心。梯瓦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約為123.15億美元,同比增長8%。其中,創新藥Austedo(氘丁苯那嗪緩釋片)銷售額達11.24億美元,同比增長達38%。與梯瓦同樣憑借一則令人驚艷的臨床數據股價大漲的還有吉利德,今年7月,吉利德發布了HIV新藥Lenacapavir的最新臨床數據,其預防艾滋病毒能達到100%的有效性,且僅需每年注射兩次。這一消息讓吉利德股價聞聲大漲10%。從全年來看,吉利德股價漲幅達21%,但與梯瓦打出漂亮“翻身仗”截然不同的是,吉利德在找尋新增長點的路上,可謂是一把辛酸淚。吉利德的HIV業務一路風光,然而同樣布局多年的抗腫瘤領域,卻始終不盡人意。這一點在財報上顯示的淋漓盡致。前三季度,吉利德總收入211.85億美元,HIV業務就占了67%。而抗腫瘤業務(主要為CAR-T和ADC),明明不缺頭頂FIC光環的產品,也具備首個達10億美元銷售額的CAR-T,但現實是這一板塊不僅腹背受敵,其增長潛力也始終難有質的突破。失去“修美樂”專利兩年的艾伯維,還能跑出一年股價漲幅20%、在TOP20中排位第5的曲線,這讓行業出乎意料。有分析機構統計,修美樂的專利到期幾乎讓艾伯維損失了接近30%(約150億美元)的收入。不過,從今年第三季度的情況來看,艾伯維在自免領域的地位似乎并未受到牽連,其早在2019年就布局好的另外兩個核心自免產品IL-23抑制劑Skyrizi和JAK抑制劑Rinvoq成功接棒修美樂,分別在第三季度取得了32.05億美元和16.14億美元的銷售額,同比增幅也都達到50%左右。其中,Skyrizi更是被Evaluate Pharma預測到2025年銷售額能達到137.2億美元,進入全球暢銷藥TOP4。不過,在股價增長陣營也有兩家公司的漲幅令人遺憾,一則來自禮來,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終歸也未能回答何時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問題;另一則來自福泰,在經歷2023年的屢次大漲之后,作為Biopharma梯隊的頭部代表,2024年似乎有些許疲軟,并未譜寫出新一季驚艷臨床數據或是新產品帶動股價大漲的“造富”神話。縱觀跨國藥企的股價漲幅情況,無論是超過10%的大幅增長,還是僅有2%的小漲,背后的藥企都各自上演了一則獨特的故事,或因臨床研發成果備受矚目,又或是業績增長超出預期。拜耳、GSK深陷訴訟泥沼;再生元難逃“青黃不接”?
股價大漲的故事多為相似,股價下滑陣營的MNC卻各有各的難處。
拜耳的故事,即使放到2024年末仍讓人唏噓。截至12月30日,拜耳股價較年初已下滑46%,抵達20年來最低點。同時,拜耳也是TOP20跨國藥企中,下滑幅度最大的MNC。拜耳的難處在于,想要奔赴新天地,但在過程中遲遲無法擺脫過往的拖累。一方面,拜耳剝離作物科學業務受阻,只能埋頭解決曾經整合孟山都的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如今2024年已經過去三個季度,業績也未回歸增長,前三季度總營收348.77億歐元,同比下降2.5%。核心產品阿柏西普增速緩慢的同時,昔日暢銷藥物利伐沙班也因專利懸崖,銷售已經明顯放緩,前三季度同比下降13.2%。如此來看,“解決訴訟,減少債務,重回增長”的故事,將被拜耳延續到2025年。本來因RSV疫苗和流感疫苗銷售大幅下滑的GSK,寄望于抗腫瘤、呼吸/免疫等業務尋求轉型,挽救業績。然而曾經的一樁“陳年舊案”,再次讓GSK搖搖欲墜的股價深受重擊。今年6月,美國一法院批準超過七萬起針對雷尼替丁致癌訴訟繼續審理,這七萬起訴訟的矛頭幾乎都指向GSK,有業內人士稱,GSK可能要掏出20億美元,約145億元人民幣,才能解決索賠。這也是繼2022年因雷尼替丁致癌事件股價暴跌后,GSK再次因同樣的原因股價暴跌近9%,市值縮水超80億美元。也正是受到這一事件的拖累,GSK本就因業績疲軟而接連下滑的股價,如今僅有33.65美元,僅僅相當于2017年的水平,市值也自2022年跌出千億美元市值俱樂部后,只剩下697.42億美元,幾乎斷絕了短期內回歸的可能。如果說拜耳和GSK因大量訴訟纏身,被拖累了前進步伐,曾經的Biopharma明星再生元幾乎自2024年以來就陷在“水逆”周期之中,與上半年的猛漲相反,再生元在下半年幾乎每個月都要經歷一回幅度將近10%的股價下跌,股價走勢在過去一年間呈現出了倒“V”形狀。當然,這一故事也可以概括為“核心產品遭遇有力競品上市,后續管線潛力不足”。事實上,在眼科的阿柏西普與自免領域的度普利尤單抗兩大重磅產品打響招牌后,再生元在投資者的眼中已經完成了向Bigpharma的蛻變,也就是說,再也不能單純用研發管線來衡量再生元的價值,其后續產品未來能創造多少利潤才是投資者對其估值的核心。這也是再生元股價經歷倒“V”走勢的關鍵原因所在。今年下半年,兩件事與其股價走勢息息相關,一是截至9月底,FDA已經批準五款阿柏西普生物類似藥,從再生元和拜耳的財報中可以看到,阿柏西普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長僅為個位數,可見生物類似藥帶來的沖擊之大。另一則是再生元的BCMA/CD3雙抗Linvoseltamab上市申請遭到了FDA的拒絕,這已經是再生元今年第二次產品上市申請遇阻,今年3月CD20/CD3雙抗也被FDA拒絕批準。兩次雙抗上市申請被拒批,再加上核心產品遭遇生物類似藥圍剿,不僅讓投資者們看到,即使研發實力強如再生元,也難免有“青黃不接”的一天。這在如今生物制藥行業研發回報率走低的環境中,放大了投資者的焦慮。因此,在再生元第三季度財報發布的第二天(10月31日),即使交出了一份增長還不錯的成績,投資者仍然用腳投票,致使再生元股價大跌接近10%。再生元的市值也自今年8月創下1300億美元的歷史高峰后,一步步跌至如今的772.07億美元。整體來看,跨國藥企股價漲跌之間,有一根隱形而緊繃的弦?;厮菘鐕幤髠冞@一整年的布局,更加頻繁的BD與收購,首付款和總金額屢創新高,也無一不透露出其對于好產品的著急尋找,對未來增長的焦慮,和檢驗調整戰略是否行得通的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