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對早期的大腦發育有不良影響,這些影響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障礙有關。
空氣污染能引起可見于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大腦改變
男性的大腦與女性的大腦相比,受污染的影響更為強烈
污染可引起記憶和學習障礙
污染在大腦中引起彌漫性炎癥
研究發現,發育早期暴露于空氣污染當中會在大腦產生有害的改變,這些改變見于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
早前的研究確認了交通污染和兒童自閉癥高發生率的關系,小鼠實驗結果與此一致。
和人類一樣,受影響的大多數為雄性小鼠。
雄性小鼠除了存在大腦物理損傷外,在短時記憶、學習能力和沖動性測試中均表現欠佳。
在一系列的實驗中,科學家把新生小鼠暴露在空氣污染水平與典型的中等城市相當的環境下兩周時間。
最近一次暴露的24小時后,對小鼠進行檢查,發現它們的大腦存在彌漫性炎癥。
大腦兩側由液體所填充的腦室也擴大至正常尺寸的兩至三倍。
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首席研究員狄波拉·科里-斯勒茜塔說:“當我們進一步觀察腦室時,我們發現,正常情況下圍繞腦室的白質并沒有發育完全。
”有可能是炎癥損傷了這些腦細胞并抑制相應大腦區域的發育,只好通過擴張腦室來填充這些區域。
“我們的結果和越來越多的證據一起表明,空氣污染可能在自閉癥還有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發生中起作用。
相同的缺陷同樣發生在暴露40天以及270天以后的其他實驗組的小鼠中,說明這些缺陷是持久性的。
在所有三組小鼠中,都檢測到上升水平的神經信息物質谷氨酸。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有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的人類當中。
上述研究發表于《環境健康透視》雜志中。該研究關注了由工廠和機動車產生的超細碳顆粒。
這些顆粒非常小,能夠深入肺部,然后被吸收到血液里。
去年,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一周歲前生活在交通污染嚴重的區域的兒童,發展為自閉癥的幾率是原來的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