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梳理以研究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器械及技術創新路徑,動脈橙果局與四川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聯合發起發起面向研究型醫院各個創新團隊的調研采訪,共同探索醫院創新轉化的新模式。
專家簡介
個人簡介:華西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超聲醫學專業委員會麻醉超聲學組主任委員,四川省計算機學會智能醫學分會秘書長,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超聲學組學術秘書,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主編國家衛生健康委繼續教育中心教材《臨床科室超聲技能分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連續超聲心動圖監測”方法,首創可穿戴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首次提出“華西維思模模擬教學方法”,首創基于真實心臟超聲影像的TEE模擬教學設備。
研究方向:心血管超聲圖像的智能識別分類及智能化分析測量技術的研究、可穿戴心血管影像技術、圍術期循環功能監測轉化研究、循環系統形態學模擬仿真技術的研究、血流動力學可視化仿真技術的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國家級及省級項目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縱向研究經費200余萬元。橫向課題兩項,成果轉化經費超過400萬元。國家授權專利7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4項,2015年獲得省部級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成都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16年《超聲可視化技術在圍術期的創新應用及推廣》獲四川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今年9月,一則“華西醫生劉進向醫院捐贈1億元設專項基金培養優秀醫生”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去年6月以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宜昌人福藥業簽署了“新型骨骼肌松弛藥物”“超長效局麻藥”兩項專利許可及項目合作開發合同,總金額為7.5億元,因兩項合同涉及專利均由劉進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產出,按照“華西九條”,劉進教授個人獲得了1億元獎勵資金。
劉進教授是華西醫院麻醉科的“掌門人”,同時也是科研成果轉化的“先行者”,他所提出的“4P4B4S”理念為很多醫生在科研上指明了方向。這其中就包括華西醫院麻醉科專家宋海波教授,他曾親身參與劉進教授的科研項目,并且個人也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據悉,宋海波教授主持國家級及省級項目共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縱向研究經費達200余萬元。橫向課題有兩項,成果轉化經費超過400萬元。現擁有國家授權專利7項,其中有4項實用新型專利,目前項目組已在華西醫院的支持下創立企業,正在運營之中。
為什么華西醫院在科研成果轉化上能接連取得成效?被譽為國內轉化范本的“華西模式”究竟有何獨到之處?深受這一模式影響的宋海波教授又是如何投入創新事業的?為解開這些問題的答案,動脈橙果局對宋海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以下為動脈橙果局與宋海波教授之間的對話實錄,為便于讀者順暢閱讀,動脈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4B4P4S”:不只是理念,也是信念
動脈橙果局:您和劉進教授一起共事了近二十年,那么在您看來,劉進教授在科研成果轉化上給華西醫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你自身的體會又是怎樣的?
宋海波:我從2001年認識他,然后跟隨他到現在,算一算,差不多有20年了,所以可以說是耳濡目染吧。他開創的“4B4P4S”理論給整個麻醉科都帶來了活力,也讓很多實驗室成果都成功走向了市場。另外,在這種濃厚的創新氛圍中,科室的臨床實力也在提升,華西醫院的麻醉科常年都排在全國第一。
實質上,“4B”即“Bed、Bench、Back、Better”,展開來就是“From bed side、To bench、Back to bed side、With better outcome”,即問題來源于臨床,通過實驗室研究和轉化研究迅速把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并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但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并不容易,還需要“4P”,即“New Product、New Procedure、New Protocol、New Proof”,翻譯過來就是“新的產品、新的治療方式、新的指南和新的證據”,在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模式下, 就會產生新的行醫方法,臨床效果也有機會提升。
但如何定義臨床效果還需要以“4S”為標準。“4S”即“Save more life、Save higher quality of life、Satisfied patient、Save more medical resources”,翻譯過來就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存治療、讓病人獲得好的就醫體驗感和節約醫療資源”。
這個理論非常完整,你按照這個邏輯走,大方向肯定不會錯,華西醫院很多創新轉化項目都是按照這個“4B4P4S”理論推進的,我個人也從這里得到了很多啟發,對于我后面創業有很大幫助。
動脈橙果局:除了這套體系之外,還有哪些是推動您走向創業的核心因素呢?
宋海波:我們團隊當時走的比較早,2007年就開始了,但我們的成果孵化醞釀了很久,這其實也是好事,我們沒有貿然行動,當我們真正跨出那一步的時候,正好趕上華西九條出臺,同時,很多方面我們都已經是非常成熟了。
另外一點,就是作為臨床醫生,做轉化研究天然就有很大的優勢,我們不缺臨床的場景的實際經驗,也熟悉開展臨床轉化研究的流程,我們每天都在一線工作,只需要把在臨床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個人的經驗整合到研究的應用場景就行了。
動脈橙果局:現在大家都在鼓勵醫生做科研、去創業,但其實真正走出來的并不多,那您覺得您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宋海波:第一,我們的研究是緊貼實際臨床和教學需求。就是說我們一直在解決臨床和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再加上國家非常重視加快醫學教育創新,外科技術的微創化、規范化、可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日新月異,國內現階段還有未被滿足的痛點,這個東西是真正有價值的,市場上現階段是需要替代解決方案的。
第二,我們有很好的科研團隊和全國最好的轉化平臺。包括劉進教授、唐紅教授等一批頂尖的醫生都參與到了我們的轉化研究之中,這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撐。另外,我們前期是在崗創新、創業,依托了華西醫院這個天然的轉化平臺,所以無論是在科研硬件還是科研軟件上,我們都聚合到了最好的資源。
第三,還是要說到劉進教授,就是他的理念不只是給了我們如何做創新的方法,更多的是給了我們信心。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之中不是沒有遇到過麻煩,比如項目啟動的第二年,就碰上了汶川大地震,項目被迫停止了一年。后來,當我們在劉進教授領導的圍術期可視化項目中做經食道超聲研究的時候,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模特”,大規模的推廣遇到瓶頸,所以我們就只有做模擬器,中國第一款的模擬器是在2010年研發出來的,當時效果很好,后來很多大公司都在模仿。
動脈橙果局: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當前企業的情況?主要是在做哪些事?
宋海波:實際上我們最近做成了三件事,第一就是把我們的核心產品經食管超聲模擬教學設備升級成了4代機;第二就是搞了一個“華西圍術期TEE培訓聯盟”,這是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立的,其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示范華西維思模教學方法和圍術期經食管超聲臨床思維方法,推動可視化技術在臨床中應用,為青年醫師賦能,聯盟目前已經在深圳、鄭州和德陽三地建立了基地;第三就是我們成功研發了“可穿戴連續粘貼式超聲心動圖小型化設備”,這個產品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可用來優化圍術期心肺功能運動負荷試驗方案。
一定要主動參與,
你一旦被動你就會一直被動
動脈橙果局:您是第一批醫生創業“試水”的人,對此,你有什么經驗可以給我們當前想要做或者正在走向創業的醫生分享的嗎?
宋海波:作為醫生,我們天然就有臨床上的優勢,可以很準確地發現臨床上的問題,但這還并不能支撐我們去做創新,因為市面上可能已經有產品能解決這些臨床問題了。所以,我們要去找到臨床上的空白區,即那些真正還未解決的問題,同時也要打開眼界,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解決方案。
另外一點是我們要有長遠的目標,很多醫生在做創新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樣,也不知道自己研發出來的產品最終要去哪里,這肯定是不行的。我們需要給自己定目標,因為有了目標之后,我們才知道下一個階段我們要怎么走,需要去匹配什么樣的資源,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所措。因此,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堅持長期主義,不能搞“路徑依賴”,還要有系統集成的思想和持續創新的勇氣。
最后一點是要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構。其實如果你的項目好,你是不缺投資機構的,但是如果你沒找到適合的投資機構,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有些投資機構,他們就是純財務投資,撈一把就走,我國科技金融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體制內、外的投資者們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專業,有些投資機構他們不光是給你帶來資金,還能給你帶來資源,給你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所以你能很快把項目做大,并且推廣出來。
動脈橙果局:您前面提到您在創業的過程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那您能給我們講一下到底是哪些地方醫生容易踩坑呢?
宋海波:我覺得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對于我個人來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使用。
之前我們合作了一家公司,也簽訂了協議,對方說依靠他們一定能幫我們轉化出來,但實際上,他們一直都處于擱置狀態,好幾年都沒有聚焦知識產權投入,因此也沒什么大的進展。最后干脆我們就自己干了,等到我們做出成績的時候,開始走向市場的時候,他們就來向我們提條件,說做商業轉化必須要經過他們的同意,然后這個項目就一直處在緩慢進展的狀態。
所以,我現在反思,這些公司合作不順利是一方面,但我們自己也有一些問題,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去約束他們,認為只要將專利交出去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在前期就應該加一個條款,比如什么時候必須啟動,否則我就無條件地回收,一定要主動參與,你一旦被動你就一直都會被動。
動脈橙果局:除了要保護好自身的專利,在團隊建設方面有什么需要特別注意的嗎?因為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醫生都在團隊建設上有很大困擾,對此,你有什么建議嗎?
宋海波:我覺得兩個方面,一個是渠道,一個是價值觀。先說渠道,對于醫生來說,在技術方面我們可以很快地找到合適的人才,因為我們就是干這一行的,但在一些基本的崗位,比如說財務、人力資源、運營、銷售等,我們很難去觸碰,所以我們就要通過自己的人脈或者說是通過投資機構去建立一些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
另外一個是價值觀。如何去挑選合適的人呢,能力當然是一方面,但我覺得價值觀也很重要。首先,他的人品是過硬的;其次,他對這個事情是認可的;最后,他對這個事情是真正有興趣的,這些核心元素可以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沒有其他的雜念。
問題一直都存在,
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動脈橙果局:當前,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
宋海波:其實創業,問題一直都會有,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會有,只是問題的維度不同罷了。對于當前的我們來說,遇到的難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如何挑選投資機構,另一個是如何讓投資機構進來。
先說如何選投資機構,其實前面我已經提到了我們需要怎樣的投資機構,但是我們作為醫生,對這方面還是不夠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樣去鑒別什么是適合我們的投資機構。所以我們希望轉化中心也好,其他合作機構也好,能真地幫我們去甄別適合我們的投資機構,或者說有一個詳盡的投資機構庫,我們可以去匹配和選擇。
但選好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讓投資機構進來更是困難重重。我們屬于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所以做任何動作都需要走程序,但這流程真的很漫長,全部走完差不多需要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這個時候原來的投資方案可能又需要調整或因為估值變化需要重新評估。
就算是投資機構愿意等你,也會因為錯過最合適的風口,最后研發出來的技術可能在競爭方面失去優勢。但我們已經在想辦法了,我們也看到了各方也都在不斷地改變和調整,我想這些問題遲早都會解決的,畢竟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推動更多創新落地。
動脈橙果局:現在整個醫療創新領域的氛圍很濃,各種各樣的動作也很多,您看到了哪些新變化呢?
宋海波:現在的科技創新形勢,不亞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就是以前的“大包干”,把土地分給農民,留夠集體的,讓農民先富起來。只不過我們現在種的地,是腦袋里的知識產權地,而“富起來”就相當于是讓科學家的腦袋里面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另外,你把創新變成了實際應用的產品才是資產,沒有變,它就什么都不是,一分錢都不值,它躺在那里就只是一塊“荒地”。
另外對于我們醫療器械行業來說,集采政策出來以后,最大的便利就是銷售渠道更加透明,審批流程也更短了。比如某個代理商找到我們,我們只需要簽個授權,干干凈凈地切割開就好。
還有一點是大家開始專注小而美的賽道。以前沒有集采的時候,投資機構根本不會去關注那些小賽道,因為覺得市場空間太小了,沒什么價值。但現在集采出來之后,思路就開始轉變了,那些還未被挖掘的小而美的賽道開始成為“香餑餑”,這樣的變化對于我們以及整個市場都是很有利的。
動脈橙果局:您對未來的醫療創新事業有哪些期許?
宋海波:首先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像華西醫院西部醫藥轉移轉化中心、華西健康科技這樣的真正有擔當的醫藥創新轉化服務平臺。醫生長期待在醫院里,對外面的事情根本不了解,所以就需要有人能夠站出來,去幫助醫生找資源,去給他們提供一些參考,去拉近他們與投資機構或者企業之間的距離。如果什么事都需要醫生親力親為,一是他們沒有時間,二是這也不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其次是希望能有更多投資機構關注到實驗室的這些創新項目。對于醫生來講,最缺資金和資源的時候就是在最早期的時候,但往往投資機構會對這些初期項目很謹慎,因為變量很大,風險也很高,這些其實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創新是有周期的,如果大家都等著摘果子,沒有人去播種,最后大家都會走進死胡同,隨著科技金融服務的逐漸完善,銀行、保險、證券提前介入項目,在醫學專家的領導下他們可以合理安排,支持實際需要的新產品研制和社會化生產,提供首款新產品產、銷保險、提供面向專精特新小企業的注冊制上市服務,從而少走彎路,保護投資者權益。
最后是建立創新生態圈。現在很多的創新都集中在交叉性領域,單一的技術可能根本就走不通。比如說要研究一個做麻醉的器械,你需要懂麻醉的原理,這個醫生能做到,但力學或者材料上面的問題,他們并不擅長,所以就希望在這些醫生不擅長的領域,能夠有專業的人來解決,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轉化成功率,另一方面也能縮短時間。但一定要強調醫學的領導地位,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提出的“醫學+材料”、“醫學+制造”、“醫學+信息”改革理念推動了醫工、醫理、醫文的交叉融合。
在采訪過程中宋海波教授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才剛剛開始在醫療創新轉化上邁開步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走很快,因為越往后走,越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是需要去摸索的,但無論怎樣,我們都在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了。”
關于四川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
四川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是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與四川省科技廳、成都市和高新區政府直屬單位共同組建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是華西醫院在生物醫藥領域開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重要平臺和對外窗口。中心以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為基礎,以開放式合作的方式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精準項目挖掘與對接、商業化評估、市場調研與分析、知識產權全流程管理、轉化方案設計、臨床研究助理(IIT和IST)、學術會議、培訓及產學研交流活動組織等全方位支撐,建立醫學創新服務與評價體系,推動了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