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實踐中,對假藥的認定尤其是對藥品管理法第48條規定的“以非藥品冒充藥品”的認定經常出現分歧,爭議比較多,需要引起注意。
藥品管理法雖然規定“以非藥品冒充藥品”為假藥,但是并未明確規定“非藥品冒充藥品”的具體情形。為了統一“以非藥品冒充藥品”的認定標準,從而使該項規定更具操作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開展非藥品冒充藥品整治行動的公告》(下稱《公告》)第1條規定:“凡是在標簽、說明書中宣稱具有功能主治、適應癥或者明示預防疾病、治療功能或藥用療效等,以及產品名稱與藥品名稱相同或類似的食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化妝品、消毒產品,未標示產品批準文號產品,均為非藥品冒充藥品。”這種對非藥品冒充藥品的界定雖然從文字表述上看來比較清晰,但是在實踐中認定假藥卻經常遇到困難。一些非藥品的標簽、說明書上不使用“功能主治”、“適應癥”、“治療功能”等字眼,而使用“推薦食用人群”、“適用范圍”、“功能特點”等表達方式,內容上卻包含有疾病名稱和疾病癥狀。這種標示方式可否認定為“以非藥品冒充藥品”呢?
有觀點認為,該種標示方式屬于“明示預防疾病、治療功能或者藥用療效”,應當認定為假藥;另一種觀點認為,該種標示方式不屬于“明示預防疾病、治療功能或者藥用療效”,因而不能認定為假藥。
筆者認為,此種情況應認定為假藥,該類標示方式自以為既可以把非藥品當作藥品來賣,又可以不具備假藥的法定標示特征為由來逃避法律的制裁。從字面解釋來看,該類標示方式也屬于“明示預防疾病、治療功能或者藥用療效”。所謂明示,是指明確指出或表示。而暗示是指不明確說出,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語言或者動作使他人領會。正是為了打擊實踐中存在的該種現象,《公告》的第1條才在“在標簽、說明書中宣稱具有功能主治、適應癥”外,又規定了“在標簽、說明書中明示預防疾病、治療功能或藥用療效等”這一外延比較廣泛的“非藥品冒充藥品”形態。
因此,這種標示方法,使得非藥品對疾病具有預防或者治療的功能無需人們進一步“領會”,自然屬于“明示預防疾病、治療功能或者藥用療效”。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