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梁宏滿臉胡渣,穿著藍灰條紋T恤衫,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但今年7月他所做的供述卻是爆炸性的。中國電視臺播出了這段內容。梁宏是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簡稱GSK)中國副總裁,他向兩名警察講述了自己是如何通過一家國內旅行社行賄的。
同一天,在一次罕見的面向外國記者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經濟犯罪偵查部門的警官高峰將這家英國制藥公司比作“犯罪組織”的“老大”,向官員、醫生行賄高達30億元人民幣(合5億美元)。他說,GSK通過700余家旅行社行賄,而其中一些旅行社向GSK高管提供現金和“性賄賂”以獲得業務。
GSK首席執行官安偉杰爵士(Sir Andrew Witty)最近公布了該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改革措施,旨在廢除一些鼓勵過度營銷的銷售激勵措施、增加透明度,并削減為醫生提供的經費。在這些舉措出臺之前,GSK不僅在中國丑聞曝光,去年還被美國監管機構處以30億美元的創紀錄罰款。
盡管安偉杰在美國發起改革以解決前任遺留問題,并在全球范圍推行新措施,但中國曝出的丑聞讓他處境尷尬,因為它們大多發生在2008年安偉杰出任GSK首席執行官之后。他之所以能夠坐上這個位置,一定程度上歸因于他曾在新加坡擔任高管,對亞洲市場頗為了解。
賄賂指控導致GSK在中國市場銷售額下降61%,同時也引起了其他跨國藥企的不安。安偉杰匆忙尋找解決辦法。本月他進一步采取行動,自丑聞爆發以來首次訪問中國。安偉杰跟隨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代表團訪問中國,但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自己的私人會晤。
道德層面的擔憂:行業慣例引起關注
從宏觀層面來說,該案件引發了人們對企業在新興市場運營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制藥行業道德規范的擔憂。從微觀層面來說,它還導致人們不信任GSK產品以及該公司高級管理層的責任心。
如果中國相關部門一心要把事情查個水落石出,而不是像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的那樣,主要是迫于政治壓力或醫藥行業成本削減壓力而采取調查行動的,它們就必須裁定,該公司串通行為的嚴重程度,以及該公司是否合規政策存在缺陷,還是該公司本身就是某種不明的復雜欺詐活動的受害者。
盡管GSK案迄今還沒有做出任何指控或定罪,但這起風波發生時,世界各地都在擔憂醫藥公司開展業務的手段。就在上月,強生(Johnson & Johnson)在美國同意支付22億美元罰款以了結如下指控:為藥店提供激勵,讓它們多開強生的藥,付費給醫生讓他們說強生藥品的好話,以及將棒棒糖與藥品打包在一起以鼓勵兒童使用。
僅僅在美國一個國家,醫藥公司在過去三年里因遭到公訴而接受的罰款總額就超過130億美元。在從西歐到中亞和拉美等其他地區,當地監管機構一直在加大對類似行為的審查,這些審查類似于美國和英國進行的調查。
據當地媒體報道,中國有關部門拘留了GSK的4位中國高管,并對另外40人(不僅僅是該公司內部人士)進行了訊問。該公司駐上海的英籍財務總監被禁止離境,中國總裁馬克銳(Mark Reilly)在指控前曾經離境,但返回后同樣被禁止離境。
安偉杰表示相關腐敗指控“令人羞恥”,他在公司內部展開了調查,派遣高管去上海,并找人接替馬克銳。
GSK案件在整個行業產生了廣泛影響。在GSK遭到調查之后,中國媒體報道稱,賽諾菲(Sanofi)、諾華(Novartis)、禮來(Eli Lilly)和拜耳(Bayer)等多家外國制藥公司也被舉報存在賄賂行為。業內人士稱,中國本土制藥公司也遭到調查,而且也有員工被拘,不過沒有公開宣布指控。
土生土長的腐敗:中國藥企的“回扣”
近幾個月來,中國媒體不再集中火力抨擊制藥公司,危機氛圍似乎有所緩和。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醫藥工作組負責人布魯諾•根斯布格爾(Bruno Gensburger)表示,情況正在“恢復正常”。
他說:“我的感覺是,這件事產生了很大的心理沖擊……在GSK案件之后,許多公司加強了合規措施,但我們已經有了嚴格的合規措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我們還能做什么。”
看來醫藥行業好像是處于守勢,但在整個醫療界,從醫生到醫院管理人員,再到本土藥企的銷售代表,業界普遍認為,外國制藥集團并非是中國醫療行業腐敗的罪魁禍首。
本土藥企在向醫生支付所謂的“回扣”上要肆無忌憚得多,因為它們不像外國公司那樣受到全球反賄賂法的規范。
上海一家大醫院的一名醫學生表示:“我們科室的主任醫師一個上午要看80個病人,開出10萬元的藥。她肯定從藥企拿回扣了,但這只影響她在兩種類似藥物中選擇開哪一種。”
行業分析師表示,當兩家公司都是本土普藥公司的時候,通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外國制藥公司是最乖的孩子,但父母首先打得就是他們。”這和中國醫生們通常的感受一致。中國醫生們說,外國醫藥公司為教育活動支付費用,而中國其他公司不會這么做。
醫藥行業獨立咨詢顧問喬治•巴德(George Baeder)表示:“與藥品和醫療設備有關的資金流動(無論合法與否)或許為醫院60%-80%的成本提供了融資。如果沒有這種資金,當前的體系將會崩潰。”
許多醫藥分析師認為回扣是結構性現象,很難根除:中央和省級政府無法為醫生支付合理工資,許多病人負擔不起實際的治療成本。迄今為止,北京方面對醫藥公司想方設法為醫生薪資提供補貼和承擔醫學教育費用視而不見。
腐敗是中國醫療體系中存在的核心問題,政府行政命令不可能根除腐敗,但行業分析師們表示,對GSK罰款并將其部分員工判刑將會傳遞出重要信號。
在中國新一屆政府在全社會發起反腐運動之際,醫藥行業的一些慣例已經開始改變。一位中國顧問表示,醫藥公司經常邀請她去公立醫院演講。
她說:“過去我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陪同,宴請不斷。自從GSK事件發生以來,外國公司取消了邀請,來自本土公司的邀請也非常少。現在我自己乘坐飛機,到機場后,也只有一個人來接我。”
價格壓力:中國將繼續限制成本
盡管發生了上述變化,但大多數外國制藥公司的銷售情況只受到了很小的影響。中國醫生們表示,他們經常別無選擇,只能使用外國藥品。進口藥價格貴很多,盡管大多是非專利藥。本土公司生產許多種普藥,但醫生和病人并不信任它們的質量。
北京方面決心壓低此類藥品的成本,整合藥品分銷渠道,對國內生產商出臺新的質量控制措施,并改革醫院融資體制。樂誠鐸(Franck Le Deu)表示:“中國政府提出了為期十二年的醫療改革計劃,即到2020年向全國13億人提供民眾負擔得起的優質醫療服務,而現在才第5個年頭。目前仍然是初期階段。”樂誠鐸是麥肯錫(McKinsey)最近發表的一份關于中國醫藥公司的報告的作者。
麥肯錫報告稱,到2020年,中國醫藥市場零售總額可能突破3100億美元,這將讓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但目前在十大外國制藥公司的全球營收中,中國市場的貢獻只有3.8%。銷售一直在迅速增長,但現在它們正承受著日益增長的價格壓力,這導致了商業上的不確定性,同時人們也對GSK案件久拖不決感到擔憂。
有關GSK具體調查的結果,中國國內風聲四起。人們普遍認為,該公司將不會遭到起訴,但4名中國高管很可能會被判刑,而外國高管則不會受到任何懲罰。GSK可能面臨經濟上的處罰。行業人士警告稱,鑒于中國司法體系內在的不透明性,以及GSK在該問題上幾乎完全保持緘默,要判斷案件最終結果與其說是一種科學,還不如說是一門藝術。
如果事情真相確實如中國當局所言,調查機構和投資者必須要問,GSK內部制度是否完善,或者說,該公司在銷售增長時故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無論真相如何,GSK和其他制藥公司都得面對藥價下降,而且有必要在新興市場和更為工業化的市場多加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