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生物制品的產品流程圖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與注射劑有關的藥害事件的發生,注射劑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在注射劑生產過程中,大量采用了除菌過濾工藝。因此,如何認識除菌過濾的風險,如何對除菌器進行風險管理已經成為行業內近來討論的熱點問題。
除菌還是非除菌
過濾器在注射劑生產中被廣泛使用。圖1所示為一個生物制品的產品流程圖,從中可以看到眾多過濾器使用點。
利用風險評估工具3D法對過濾工藝進行分級管理,管理級別數=位置系數×距離系數×關鍵系數。
位置系數:過濾工藝在產品工藝流向中的位置(1-5)
一般越是靠近終產品的過濾工藝,風險越高于與終產品比較遠的過濾工藝。例如最終制劑的過濾步驟比中間體除菌過濾工藝有更高的嚴重度值。
距離系數:過濾工藝與主產品的距離(1-5)
是否直接接觸主產品。直接接觸主產品的過濾工藝,比遠離主產品的過濾工藝有更高的嚴重度。例如同是層析步驟的除菌過濾,主產品過濾的嚴重度高于緩沖液的過濾、除菌過濾與非除菌過濾工藝的嚴重度。
關鍵系數:除菌過濾器與非除菌過濾器(1-2)
一般認為除菌過濾的風險高于非除菌過濾的風險。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哪些過濾是除菌過濾呢?
一般來講,除菌過濾的定義不是來自法規,也不是來自于指南,它應該來自于生產者根據工藝要求所給出的定義。

圖2 除菌過濾器與非除菌過濾器的選擇
它包括目的和結果兩個方面,即某一步過濾工序的目的是除菌,另外根據工藝要求,過濾后被過濾的流體,如產品、料液、緩沖液或者空氣當中的微生物,應被完全去除,過濾后的料液應是不含活微生物的,那么這樣的過濾就是除菌過濾,使用的過濾器也必須是除菌級過濾器。
例如在圖1中的發酵步驟前,緩沖液經過過濾。如果生產者根據工藝要求過濾后,此緩沖液必須無菌(發酵中不允許引入除工程菌以外的外源微生物),那么這一步過濾就是除菌過濾,必須使用除菌級過濾器。
又如,發酵后料液要經過澄清過濾,目的是去除發酵液中的細菌碎片,所以從目的上它就不是除菌過濾。
再如,大輸液生產中最終滅菌前一般會使用0.22μm或0.45μm的過濾器,它的目的雖然是除菌,但并不要求過濾后的料液完全無菌,而只是要求過濾后,料液的微生物負荷小于某個數值,例如10cfu/100ml,并且無耐熱菌,所以這一步過濾也不是除菌過濾,準確地說法應該是“生物負荷降低過濾”。
舉例來說,某藥品生產企業有5條產品線。其中,A生產線生產非最終滅菌產品,其過濾器管理級數如表中所示。
利用風險評估決定驗證范圍
利用風險評估決定驗證范圍的流程依次為:提出驗證需求、審批驗證方案及相關文件、接受和批準驗證結果。
其中涉及的環節包括:兼容性試驗;產品泡點率測試;微生物截留驗證;析出物分析;可濾出物的研究;吸附試驗;切線流(TFF)沖洗和清潔研究;層析服務;完整性測試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