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醫院改制病人沒了醫保
“現在我們還能去哪兒呢?”市民王先生這段時間頗為焦慮,他的母親四年前因血壓高致腦溢血,身體處于植物人狀態,這一年多都在煉焦化學廠醫院住院,大約半個月前,醫院的一張要求病人轉院的通知徹底攪亂了他的生活。
這則通知在11月初就有了端倪,當時,焦化廠醫院的住院部決定在明年改為養老院,當時傳出的消息是病房被平分為住院區和養老院區。11月28日,院方加快了重整的步伐,貼出了要求病人轉院的通知。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王先生手中看到了這份蓋有北京煉焦化學廠醫院公章的通知,通知上稱,醫院將進行整體調整,重點圍繞養老院和社區衛生服務開展工作,同時對現有病房進行改造。院方決定自12月1日起不再接收新的病人,同時按醫保要求也不再辦理重復住院手續,請住院病人及其家屬于2013年12月30日前自行辦理轉院手續。
“住院部調整為養老院我沒意見,但是總得把病人安置了吧。”一紙通知,讓王先生的母親面臨無院可住的窘境。王先生急了,其他病人的家屬也按捺不住,紛紛與院方進行交涉,王先生說,院方為病人們尋找了三家醫院,分別是國濟中醫醫院、黎明醫院和偉達中醫腫瘤醫院。黎明醫院和偉達醫院由于離家較近被王先生“相中”,然而,這兩家醫院卻答復沒有床位。另一家國濟醫院雖有空余床位,但地點卻遠在西三環的蓮花橋,離王先生所住的勁松社區有些距離,且基礎設施并不完善。
王先生說,醫院在發出通知前就已經終止了母親的住院醫保,王先生的母親只能自費。“這不是逼我們趕緊走嗎。”截至今日,王先生的母親已經脫離住院醫保的“軌道”一個月了。王先生自己算了一筆賬,在醫保保障期間,一個月大概要花費1500元左右的治療費,而在自費期間,一個月最少要花費2400元的治療費,而這2400元還不包括更換尿管、胃管及買藥的費用。“自費太貴,我們最近只能省著。”王先生說。他可以為母親選擇留在醫院按養老方式住院,但這便脫離了醫保的覆蓋范圍。
王先生說,與他母親處于相同境遇的病人還有近30個,他們大多患有重病。目前已經有幾位老人轉院離開了,還有5位老人已經被國濟中醫醫院接走。“不給安排醫院怎么行。”一位病人家屬李先生說,他最近也在打聽轉院的事,先后考察了幾家醫院,但目前他的患病親屬還沒有找到“落腳之地”。另一位病人親屬張先生對焦化廠醫院推薦的幾家醫院是否有床位表示懷疑,“那個國濟醫院就給15個床位,其他病人怎么辦?”李先生堅稱必須要得到一個說法。一位護工說,醫院就要整改了,他們也要離開這里另謀生路。
醫院一位負責人稱,醫院也盡力為病人尋找醫院,但很多醫院床位緊張,一時半會兒很難容納這么多病人。
故事
臥床老太輾轉多所醫院
“我說呀,就得認命,你也不能不伺候吧,但最后結局呢,肯定是人財兩空。”陪著王先生走進病房,北青報記者看到了王先生的父親,他顯然已經坦然接受了妻子成為植物人的事實。他回憶說,老伴2009年5月份毫無征兆地突然發病,伴有劇烈嘔吐,從此陷入了潛意識昏迷,完全喪失了思維意識。
王先生還不到40歲,頭發已蒼白。2013年,他被評為北京市萬名孝星之一,這個榮譽稱號折射了四年來他的艱辛生活。對他而言,累點無所謂,可是母親始終沒有一個穩定的“家”卻成為他的心病。他回憶說,2009年母親患病后,一直住在垂楊柳醫院,2010年1月,垂楊柳醫院希望他母親能夠出院。“家庭醫生要是管用,住在家里也成。”王先生說,搶救時為了保證母親的生命,做了氣管切開。然而,當時的權宜之計反倒成了老人在家治療的“攔路虎”。母親僅僅出院后8天,就在家中發起了高燒,父子兩人和好心鄰居將母親從五樓抬了下來,再次送進了醫院。家中無法保證消毒等各方面問題,家庭醫生也沒那么大能力,在家治療的路被堵死了。王先生只好踏上了漫長的尋找接收醫院的道路。
“其他社區的醫院也不行。”王先生說,社區醫院都與社區對接,潘家園和雙井社區有他中意的醫院,但由于不是他所在的社區,屢次碰壁。一番輾轉,王先生找到了位于農展館附近的北京軍區總醫院全軍植物人促醒中心,在這里母親安穩地居住了一段時間。2012年上半年,促醒中心被裁撤,病號們都被轉移到了一家康復中心,可是母親卻被擋在門外。“那里住院是捆綁式的,還要進行各種中西醫理療,而我母親的身體狀況根本用不著這些,那家醫院就不樂意了。”吃了閉門羹的王先生又找到了焦化廠醫院。他回憶說,當時焦化廠醫院剛從內部醫院改為社區醫院,病人并不多,很樂意接收他母親入院。2012年5月,母親住進焦化廠醫院,也算有了“新家”,平穩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上個月……在這次的轉院風波中,王先生又自行尋找了多家醫院,然而老問題依舊,一些醫院認為他母親這種狀態會“壓床”,一些醫院回絕說,他母親氣管被切開,容易交叉感染,院方承擔不起責任。
聲音
養老病人為何不受待見
昨天,焦化廠醫院的一位醫生稱,一些病人的醫保的確已經被院方終止,那是為了讓他們盡快完成轉院手續。該院另一名負責人說,她理解病人們的處境,但是目前國家醫療資源緊缺,一些病人在此住院只能是“養老”狀態,并不真正地進行治療,這樣一批人,只能劃入到養老方式中,這對于經濟困難的家庭確實有些難以負擔。
“國家在這方面確實存在不足。”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的鄭雪倩律師建議說,目前三級醫院的住院資源都是以應對急性病為主,王先生母親這類病人應該盡量去尋找一些一級醫院,這些醫院可能會接納這類病人。“應該多設立幾家康復或者臨終關懷性質的醫院。”她說,這類慢性恢復病人所處“地位”確實很尷尬,既不屬于需要經常治療的病人,又不屬于普通養老院里的老人。以前問題并不突出,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這個處于夾縫中的群體越來越龐大,國家應該增設一些針對這類人群養療結合的醫院。“這類人起碼應該享受一部分醫保。”鄭律師說,這類人并不等同于養老院中的老人,因為他們是需要定期觀察的,仍然處于護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