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知名的內分泌學專家,李秀鈞教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已經工作了50多個年頭,并于2013年8月榮獲“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終身成就獎”。在談到我國糖尿病發病形勢時,他告訴記者,“盡管在科普教育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糖尿病教育仍遠遠不夠。”
糖尿病為何越來越多?
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樣本中,糖尿病估測患病率已高達11.6%,約1.139億人。這意味著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來自中國。這一數字與2007年相比,短短幾年年中國就增加了2200萬名糖尿病患者,幾乎相當于澳大利亞全國人口總和。
李秀鈞教授指出,糖尿病的發病規律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發病率也會隨之升高。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正在穩步提高,加上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很多人“未富先老”,并且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不合理的現象大量存在,肥胖人群越來越多,所以導致糖尿病發病率持續增長。
宣傳要剔除偽科學
“目前我國的糖尿病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存在著許多不科學、不規范的‘雜音’。”李秀鈞教授明確提出,許多商家為了追求利益,在產品宣傳中聲稱可以“不控制飲食”、“不用打針吃藥”,就能根治糖尿病,這些說法都是缺乏科學證據的,誤導了廣大患者。
李秀鈞教授也談到專業學會等權威機構開展的糖尿病教育活動基本是局限于醫務工作者及與醫院相關的病員和家屬范疇,且內容偏于專業化,覆蓋面過窄。各級醫療機構也在舉辦各種大課堂,并在“聯合國糖尿病日”推出大型教育活動,但這還遠遠不夠,在廣大公眾中的傳播還很薄弱。
要達到全社會的廣泛宣傳,必須依靠行政主導,保健人員參與并借助媒體的力量,包括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遺憾的是,目前媒體在科學性、公正性、權威性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糖友也能吃得香、睡得好
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這樣兩類人:一種是對糖尿病缺乏了解,得病之后手足無措;另一種是得知自己患病后,精神壓力過大,惶惶不可終日。有些患者一說到自己得了糖尿病,就愁眉不展,甚至以淚洗面,思想壓力很大。“患者之所以會存在這些誤區,恰恰說明了普及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李秀鈞教授說。
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疾病不同,發病后需要進行綜合管理,涉及到飲食、運動、心理、血糖及并發癥監測等各個方面,不是單單用藥就能解決問題的。“糖尿病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什么絕癥。相反,糖尿病目前雖然尚無法根除,但卻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當然,也不能對糖尿病放任自流,任其發展。關鍵是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這樣患者才能做到吃得香、睡得著、心情好。”
治療方案要個體化
有些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藥,但血糖始終不達標,他們認為自己除了終身打胰島素,已沒有其他道路可走。對此,李秀鈞教授解釋說:“口服藥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首先要請醫生為自己明確原因。是飲食控制不合理,還是運動缺乏;是出現了其他合并癥,還是出現了應激狀態;是生活不規律,還是情緒出現波動,這些因素都需要認真考慮。”
對于患者普遍關心的如何選藥問題,李秀鈞教授建議參考2012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聯合發布的立場聲明及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關于糖尿病的指南。即治療糖尿病必須根據患者具體特點,制定個體化的血糖目標和降血糖治療方案。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二甲雙胍是首選的一線降糖治療藥物。如果血糖不達標,應在二甲雙胍基礎上額外增加1到2種口服藥物或注射藥物進行聯合治療,以盡可能減少副反應。如血糖不達標,胰島功能減退者,者需要注射胰島素。對于2型糖尿病,無論何種方案飲食、運動、療法及患者教育仍是基礎,須終身堅持。
“糖尿病管理需要一個團隊來共同完成。”李秀鈞最后教授強調,“首先,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其次,在患者自己、家人、朋友、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幫助患者學會控制疾病的基本技能,預防各種急慢性并發癥,最終學會如何像正常人一樣快樂地生活,享受人生。”
專家簡介
李秀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科內分泌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內科副主任、內分泌科主任、胰島素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糖尿病發病機理。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九五攻關(分題)博士點基金及部、省級基金10余項,培養碩、博士生43人,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余篇,主參編專著39部,先后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省級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多項。2009年獲“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分會杰出貢獻獎”。2013年獲“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終身成就獎”。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