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衛生部“限抗令”一出,本土抗生素與大輸液領域的行業整合便被調到了“加速擋”。而這其中,最受關注的一樁整合收購無疑是行業龍頭科倫藥業與利君國際兩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
近日,記者分別從兩家公司處得到消息,原本限定科倫藥業從利君國際前兩大股東收購其總股本12.287%的股權交易完成最遲時間再遭延后。由于未能滿足SEC(香港證監會)此前設定的10月31日前必須達成各項先決條件的要求,該項股權交易將繼續延期至11月。
自2012年12月底簽約至今年7月底完成國內所有審批程序,此前的手續一直進展順利。然而,由于因交易其中一必要程序是科倫向香港SEC申請確認兩大股東與科倫不是一致行動人士,而SEC方面察覺到科倫方面繼續增持至第一大股東的意愿十分明顯,因而對科倫與其他二股東是否事先有安排(或為一致行動人)顧慮重重,致使審批進度延緩。
如此行業大單能否最終闖關成功,尚存頗懸念。
三度延后原因
“2013年6月30日”延長至“2013年8月31日”,此后又改為“2013年8月31日延遲至10月31日”,直至如今“10月31日至11月”,三度延后交易時間大限已讓這宗交易的敲定足足推后了近半年時間。
按照新版GMP分步實施計劃,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的生產必須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GMP要求。曾有業內人士預估,約有80%廠商會在此輪“大淘沙”之中被淘汰,全國約400家抗生素及輸液工廠到今年年底或只剩下100家。驟然騰出的巨大市場空間則必將是各大公司分割的局面,此時強強聯手的緊迫性遠甚于其他時期。
自去年12月28日科倫藥業分別與利君國際的股東君聯實業和中華藥業簽署《股份買賣協議》后,雙方公司就一直試圖快馬加鞭完成這宗收購。
根據協議約定,科倫藥業將分別以港幣5.25億元的價格收購兩名股東各自持有利君國際的1.8億股股份。“協議股份轉讓完成后,公司將通過科倫國際持有利君國際合計3.6億股股份,持股數量約占利君國際已公開發行股份總數的12.2870%.”
而就在交易公告中,科倫藥業便明確表達了后續的增持意向:在協議股份成交完成后,公司方可通過科倫國際在公開市場和其他合法方式購買利君國際的股份,使科倫國際合計持有不超過利君國際已公開發行股份的30%(不含30%)。
也正是科倫藥業的控股意愿引發了SEC的擔憂,同是行業前三的大型公司控股歷來會引起監管部門的特別關注。國泰君安孫鳳強表示:“證監會可能擔心科倫與利君國際有同業競爭,未來(收購完成后)會掏空利君國際。”
據悉,目前收購進展仍處于SEC問詢幾大股東的拉鋸之中。
巨頭“二合一”猜想
如今的本土輸液領域,前三席分別被科倫藥業、利君國際以及雙鶴藥業占據,三者共同占據了約50%的市場份額。
利君國際高層曾在有關會議上明確表示,股權收購完成后科倫或會考慮注入資產,并考慮將科倫和利君的分銷商團隊進行置換,將其拳頭產品利君沙(琥珀酸乙酯紅霉素)團隊一并納入系統。
談及合作前景,科倫藥業方面指出,合作之后雙方能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及擴大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同時有望穩固并增強雙方在基藥招投標過程中的競爭優勢以提升中標率,提高輸液及抗生素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未來利君可能成為科倫藥業海外資本運作的一個重要的殼。”孫鳳強指出。
目前利君國際非輸液產品出口業務方面已頗具規模,2011年度原料藥出口實現銷售收入1.078億港元。而輸液產品出口也已銷往5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貿易額達到了75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