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藥公司正加大努力應對在中國的腐敗問題,并與有關部門合作消除源頭,此前中國官方在今夏對該行業展開打擊力較大的調查。
由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和美國制藥企業協會(PhRMA)聯合編制的一份內部備忘錄承認,腐敗是中國醫療系統中的“系統性挑戰”。
這份被《金融時報》看到的文件稱,它期待其會員企業遵循最高的道德標準,并強調公司違反其行為準則的任何“不當行為”都應得到“迅速處理”。
這份備忘錄出爐之際,中國正進一步升級對醫藥企業的腐敗、定價和壟斷調查,包括近日幾起針對國內企業的調查。此前當局在今夏對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等西方制藥商發出高調指控。
至今沒有一家企業面臨刑事指控,但其他大型藥企,包括諾華(Novartis)、阿斯利康(AstraZeneca)、禮來(Eli Lilly)、賽諾菲(Sanofi)、靈北(Lundbeck)和拜耳(Bayer),都在過去幾周里接待了中國政府機構人員的造訪。
相關醫藥企業和RDPAC此前都未在公開場合具體說明調查內容,只是聲明他們一直在中國實行高度的道德和合規標準,并積極與有關部門合作。
但這份行業協會的備忘錄以更多細節指出在華經營的根本性難題,呼吁行業加倍努力,以確保醫療系統向醫護病患的醫療服務提供商支付足夠費用,并在全行業引入道德行為準則。
這些內容反映出中國普遍存在的擔憂,即當局僅向醫生發放不高的薪酬,在持續醫療教育上撥款不足,以及對醫院的支持不夠。這為由行業資助的、旨在銷售高價藥物的計劃敞開了大門,而這種做法容易受到潛在的腐敗指控。
另外,歐洲制藥工業協會聯合會(EFPIA)總干事理查德·伯格斯坦(Richard Bergstrom)表示,他希望看到歐盟和中國之間就自由貿易協定舉行談判,此類協定將明確號召醫療行業貫徹透明度和道德實踐。
他以2011年歐盟和韓國達成的一項協定為典范,該協定要求“醫藥產品及醫療器材的制造商和供應商,以及醫療服務提供商,須在全球范圍內采用道德實踐,以實現公開、透明、有問責機制和非歧視性的醫療決策”。
醫藥公司的業務活動已在很多工業化國家受到新的關注,而美國《反海外腐敗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和英國《反賄賂法》(Bribery Act)正擴大審查范圍,威脅將對企業在其它市場的違規操作處以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