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資撤離中藥材價格降溫
“現在幾乎所有的中藥材價格都在下跌,不少跌幅都超過了50%。像太子參,已從400多元/千克跌到50多元/千克。就這價格,產地還有大量的積壓賣不出去。”在鄭州經營中藥材的李浩,今年的生意并不太好。往年收來的藥材,在手上經過短暫停留就有人提價接盤。而今年,他的倉庫已經開始出現大量藥材積壓,源頭市場的價格,也開始一跌再跌。在他看來,這一切,與國家整治中藥材市場,繼而使得游資陸續撤離,有著很大的關系。
從2010年起,小小的中藥材市場開始涌入大量游資,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三年時間,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超1倍,參類等投資品價格上躥之快,更是令人咂舌。如黨參,價格從2010年的10元/公斤上漲到如今的140元/公斤,太子參從40元/公斤上漲到400元/公斤……即便是板藍根這類常用藥材,也從3元/公斤上漲至12元/公斤。但從今年5月開始,中藥材上漲的態勢,開始出現剎車。
從今年上半年中藥材農業污染事件曝光開始,關于中藥材質量問題的新聞就層出不窮。一個個讓人瞠目的新聞背后,全社會對中藥材行業警惕與不信任的情緒越發見漲。7月初,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全國多個大型中藥材市場進行暗訪摸底,情況令人沮喪:有相當一部分的中藥材存在假冒偽劣、摻雜使假、非法加工等現象。
也正是由于問題廣泛而龐雜,中藥材質量問題開始引起國家重視。7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全國部署專項行動,將整治中藥材市場作為工作重點之一。短短14天后,該局又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中藥材市場整治約談會,約談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17個全國集中中藥材市場所在地政府的相關負責人。這一連串動作,這被外界看成國家對中藥材市場整治風暴的開始。
“藥材這東西,說小是小事,說大也是大事。國家近一段對中藥材市場的重視,讓人不由得想起去年對食品安全的專項行動,這也是這一段時間部分游資開始紛紛撤離中藥材市場的一個主要原因。”鞏義市一位中藥材“投資商”張先生表示。從今年5月份開始,社會對中藥材市場打擊整治的風聲漸起,從事多年中藥材投資的他,也打算趁著這股風往外撤。據其介紹,年初的時候,中藥材市場的游資依舊在增加,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部分金主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一些從事資源類的投資者開始陸續撤離中藥材市場。近期國家加大對中藥材市場的重視和整頓,更加速了游資的外逃。“很多做中藥材的,不怎么看藥材品質,只是投資。中藥材市場一直很混亂。現在國家要對中藥材市場進行監管和整治,也就意味著金主前期的部分投資,可能在國家設立的安全門檻下被吞。另外中藥材行業風險開始加大,能有更好的投資渠道,都會選擇離開。”張先生說。
利潤變薄、見效變慢、市場變小、風險變大,中藥材游資所面臨的問題已逼迫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中藥材行業。隨著游資的部分撤離,中藥材價格也開始降溫。據李浩介紹,現在下游已經有不少中藥材產品的價格跌破了成本線。如板藍根,今年年初的價格還在18到22元/公斤浮動,如今當地收藥價已下跌到9元/公斤左右,而種植板藍根的成本,在12元/公斤。另如通草,年前價格在120元/公斤,如今已經下降至80元/公斤。而像知母這樣加工費時費力、炮制麻煩的中藥材,棄種比例已經相當高。
產能過剩加速中藥材市場下探
游資的撤離,或讓中藥材價格趨于理性。而價格大跌的另一個推手,則是近幾年因市場爆炒而增加的中藥材過剩產能。在“煤老板”、“房老板”撤出后,中藥材供大于求的窘境開始凸顯,與游資的撤離相結合,造成如今這種看跌的行情。
沈丘市紅山鄉藥農張則文,今年又將自己的金銀花種植面積擴大了10畝。從2010年中藥材行情快速上漲,他所在的村子已經有近一半的土地改為了中藥種植。雖然今年6月以來,中藥材價格開始走低,但是依舊不能改變村民種植的熱情。
張則文告訴記者,這幾年藥材價格的上漲,讓種植中藥材年收益直線上升,有時候隔一個春節出售,獲利能增加上萬。“現在不光金銀花,只要有人收的藥材,我們都種,種藥比種地來錢快,賺得還多。”張則文說。
幾年來中藥材快速“爬山”的價格態勢,極大地刺激了藥農的種植熱情,連續的增長,已經讓不少地區出現了中藥材新增產量遠超市場需求增量的情況。以太子參為例,據了解目前每年太子參的需求量為4000噸左右,而目前年產量已超過一萬噸。如今失去游資依托,價格出現暴跌也在所難免。
走訪時記者發現,雖然下游市場藥材價格走低,但在鄭州市場上,多數中藥材零售和批發價格依舊處于高位,與下游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反差。一位藥材批發商劉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中藥材成本上漲速度極快,這幾年的資本炒作,連中藥材的種子價格都出現了幾倍到幾十倍的暴漲。雖然價格變動不大,但中藥材的銷售已出現不順暢,下跌的趨勢開始隱現。“價格到終端還需一段時間,而且種植成本增高,終端價格回落應該會少些。但中藥材價格已搖搖欲墜,一些人忙著將藥材出手,以免受到沖擊。”劉先生表示。
與太子參類似,三七的產量之大,也開始引起業內人士的注意。根據專業網站的檢測,今年國內對三七的需求大概在6000噸左右,而目前預計產量已經超過1萬噸。依照目前的擴種速度,2014年,三七的產量將達3萬噸,到2015年其種植面積將達到50萬畝,趕超甘草、黨參,從第十九位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宗藥材品種。
在李浩看來,這種產量的井噴,讓本已產量嚴重過剩的三七,也面臨與太子參一樣慘烈的局面。“三七的價格還在繼續上漲,但是產能比太子參更甚。一旦資金支撐不住,價格可能立刻出現五成以上的暴跌。現在國內整個中藥材市場面臨出口減少、需求減弱但產量卻增加的情況,這種太子參跳水的情況,會在越來越多的中藥材身上顯現。”李浩說。
內憂外困“地道藥材”不能只靠說
內憂開始煎熬中藥材市場,外困的現實也擺在面前。8月8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中國醫藥外貿形勢”,中成藥產品繼續出現逆差,越來越多的國外中成藥搶占國內市場。如日本救心制藥株式會社以傳統中藥六神丸開發的救心丹,目前每年已經實現數億美元的銷售額,而銷售額中的絕大部分來自中國。這樣的實例不斷增加,也昭示著著中藥材質量問題,對中成藥、以及中藥材的影響。
恒春藥材批發公司經理劉先生表示,這兩年中國對外中藥材銷售一直處于減少狀態。以該公司為例,2012年出口國外中藥材總價值3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只有不到10萬美元。與之形成反差的,則是外國生產中藥材的進口規模在擴大。“作為‘正統’的中國中藥材不吃香,要買東南亞的‘外國貨’,這讓人多少有些尷尬。”這種尷尬之下,則是中國中藥材面對綠色壁壘毫無辦法的現實。
事實上,除了一些野生珍貴藥材,目前國內種植的中藥材普遍處于過剩的情況。但正如瘋狂的煤炭、瘋狂的大蒜那樣,資本的炒作讓中藥材價格逐步高攀,也造就了一條資本逐利,賺取快錢的捷徑。
李浩告訴記者,人們都將逐利看成投資中藥材的最終目的,這種環境下,無論是種植企業、藥廠還是游資,都無法平心靜氣地去做中藥材。大面積施用農藥、化肥,利用硫磺等化學物質熏制山銀花、以次充好等“精明手法”被業內廣泛復制。在這種環境下“熏陶”出來的中藥材,也難免減少或改變了本身的藥效。
早在2002年,我國就借鑒國際種植業經驗,實施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通過對一些中藥材生產基地認證,嚴格控制農藥使用,以保證優質藥材種植和供應。如今11年過去,國內中藥材生產出現的質量問題卻只增不減。積淀千年的中藥材生產,在國內與國際慘敗于“外來的和尚”。
面對這樣的慘狀,連老中醫對傳統中藥材的藥量和配比,都開始捉摸不定,而對于中藥材乃至中藥生產企業來說,這更是一場可怕的災難。“藥材好,藥才好”。這不單是一句簡單的廣告語,對于國內中藥材企業而言,意味著質量和安全;對中藥材市場來說,更意味著責任與規范。畢竟“地道藥材”,不是靠嘴說說就足夠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中藥材價格的跳水,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