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醫藥價格工作的重點之一將是研究探索藥品支付指導價的可行性,并選擇試點省市進行試點。”記者近日獲悉,在日前召開的相關價格協會醫藥價格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發改委有關負責人透露了上述信息。
據記者了解,藥品支付指導價探索研究的傳聞年初就已出現,但官方負責人正式表態并明確試點和時間尚屬首次。相關學者解讀道,發改委研究的藥品支付指導價政策有可能以德國的醫保報銷方式為原型,從過去對需方的終端管理轉變為對供方為核心的管理方式,從過去限制藥品最高零售指導價轉變為限制最高報銷金額。
作為我國藥品消費的主要支出來源,醫保資金的壓力正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報銷力度的加大而不斷增加,從報銷制度切入的改革,業內分析認為會影響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的產品,如專利過期藥等,會受到較大沖擊。
改革藥價形成機制
醫保產品最高零售指導價的制定,是國家對醫保產品價格管理的主要方式,但在該管理模式下,出現了當前部分品種限價水平與市場實際交易價格脫節的情況,包括價格偏高和偏低兩方面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此前在廣東有關會議上講話時表示,發改委正研究探索建立新的藥價管理方式和方法,并且已經形成了下一步完善藥價形成機制的思路。新的思路將在2013年選擇個別地區進行試點,改革思路目前已在部分行業協會層面聽取意見。
“改革的核心是適應我國全民醫保體系的建立,適應全面推行藥品招標采購的要求,將現行政府控制最高零售限價的做法,逐步向以政府管理支付價格為核心的管理方式轉變,逐步放開對零售價格的管制。”郭劍英指出。
此前幾個月,廣東省物價局有關負責人在相關會議上坦言,這一思路是價格管理理念上的調整,將由對需方的終端管理變為對供方為核心的管理,管理對象從對生產經營者轉變為對醫院的管理,管理方式由藥品定價方式改成支付指導價形式,是一次理性的改革。
有關專家向記者介紹,目前國家研究的藥品支付指導價有可能以德國模式作為原型,政府對所有藥品按照成分、療效等指標進行分類,把所有產品分類分組,每組依據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療效等指標,制定統一的支付指導價格,醫生或患者可使用所有不同價格的藥物,但每個產品對應唯一的支付指導價,產品價格低于支付指導價則以實際價格報銷,超出支付指導價的部分由患者承擔。
按此思路,今后國家藥價管理方式將發生顛覆性改變。業內猜測,廣東最有可能成為試點的省份之一,不過,廣東省物價局醫藥價格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尚未接到試點通知。
高價專利過期藥或受沖擊
藥價形成機制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此前中國藥學會的一次調研會上,麗珠集團、國藥控股、信立泰、白云山制藥等本土企業高層呼吁,在藥品報銷管理上采取同品種同金額的報銷制度。
企業方面表示,國家醫保報銷現在按用藥金額的一定比例來進行,大量的醫保資金花在了外企藥身上,是造成醫保資金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阿莫西林原研產品要100多元,按80%報銷就要花費醫保資金80多元,國產的才10多元,報銷只需8元錢。醫院追逐高價藥,開的高價藥越多,醫保資金花費就越大。醫保藥是企業的生命線,目前的報銷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競爭。
對于國家藥價管理理念的大轉變,上海某外企政府事務部人士對記者分析道,多方面因素綜合催生了這樣的改變,其目的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過去價格管理模式確實有缺陷。比如最高零售價與中標價格、銷售價格相去甚遠,且國家無法實時調整,行政干預性大。政府換屆后,需要更先進的手段來保證既實現市場話機制的自我調節,又不會導致市場執行出現混亂。
二是醫保資金壓力過大,藥價虛高因素持續存在。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13年社?;痤A算編制情況,今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鹗杖腩A計達6189億元,同比增長11.2%,低于過去5年20%左右的平均增速。醫?;I資收入增速回歸平緩。為此,去年底以來全國大部分省份都已提出全面實施醫保總額控制的要求。
另外,出于民生需求考慮,地方政府以降低藥價來解決“看病貴”的熱度不減,藥價虛高的說法始終盤旋在產業上空。
制定支付指導價后,企業產品定價雖將自由化,但由于同類產品報銷額度將統一,高價藥患者需自付更多,為確保使用量,企業會更有降價的動力。國外也得到類似經驗。
三是外企專利過期藥價與本土仿制藥價差距過大的現象長期存在,業界詬病多時,也帶給決策部門極大的壓力。制定支付指導價后,專利過期藥有望降價。
有分析人士稱,相對來說,競品少的產品的價格優勢仍將保持,創新藥反而有可能脫離醫保目錄的限制,進而獲得被廣泛使用的機會。
據記者了解,目前大部分企業和行業協會對支付指導價已有所了解,但由于決策部門尚未梳理清晰具體的執行方式與思路,該政策尚未有實質性進展。
而對于上述政策實施會否影響專利過期藥的銷售,RDPAC方面表示尚難判斷,這將主要取決于支付指導價格的制定標準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