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家庭朋友之間少不了聚會,而餐桌上自然少不了酒。尤其在我國,酒被賦予了更多文化與政治的內涵,甚至有些失去了酒本身的味道。
小酌兩杯,或許能夠增加情調,但是如果喝得酩酊大醉,不僅會傷害身體與感情,有時候還會有生命危險。
那么,一旦喝醉酒了,到底有沒有靠譜的解酒妙招呢?對此,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陳罡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從人為什么會醉酒談起。
為什么會醉酒?
餐桌上,推杯換盞之后,總會有一些人先醉倒,而另外一些人卻能堅挺到最后。“其實,最終決定誰先喝醉,靠的不是膽量,而是肝臟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陳罡說,酒從口入,經過食道,最先“飽嘗”酒精味道的就是胃和十二指腸。
“胃和十二指腸大概承擔90%以上的酒精吸收。吸收入血的酒精隨血液循環迅速分布全身各組織,除了不到10%的酒精通過排尿或呼吸道排出體外,剩下90%以上的酒精代謝都要經過肝臟。”陳罡說。
而酒精進入肝臟后,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會分解成乙醛。乙醛則是一種毒性大過乙醇本身的物質,它會擴張血管,令人臉紅心跳、神經興奮,還可能損傷DNA,被認為存在致癌作用。
“幸好,肝臟還有一種物質叫乙醛脫氫酶2(ALDH2),在它的作用下,乙醛可以轉化為乙酸,部分乙酸隨尿液排出,部分乙酸將進一步分解成能量、二氧化碳和水。至此,酒精的毒性完全解除。”陳罡說。
那么,一旦乙醛脫氫酶2出了問題將會怎么樣?
“這就會導致乙醛在體內大量堆積,有些人喝酒后很快就會臉紅,而ALDH2的活性是基因決定的。”陳罡說,超過三成漢族人會出現喝酒臉紅的現象,被稱為“亞洲紅臉”。
針對有勸酒者說“酒量可以慢慢練出來”的說法,陳罡并不認同。他解釋稱,那只是身體在酒精的長期浸潤下,對神經興奮和臉紅現象產生耐受,盡管人可能沒醉倒,但隨著“酒量的提高”,乙醛在體內的堆積越來越多,對機體造成更大的危害。
民間妙方不靠譜
即便是醉酒有風險,也絲毫沒有阻止那些餐桌上的酒客。為此,民間也開始流傳“酒席寶典”,以應對醉酒帶來的不悅。
有人提出將透明碳酸飲料加入白酒中,以“障眼法”來試圖躲避醉酒的麻煩。而這樣做的效果,在陳罡看來,非但不能躲避醉酒,反而更容易讓人醉酒。“碳酸飲料富含二氧化碳氣體,能使胃容積膨脹,增加酒精吸收的面積;并且二氧化碳還能促進酒精進入空腸的速度,增加酒精吸收。”
蜂蜜水曾經也是風靡一時的解酒“妙方”,因為有研究提示蜂蜜水中的果糖能使機體攝入的酒精在更短時間內消失。但進一步的研究卻發現,果糖僅僅是提高了乙醇脫氫酶的效率,而對乙醇的產物乙醛沒有絲毫影響。
針對傳統醫學里提到,葛根為解酒良方的說法。陳罡持有保留態度。“因為有研究表明,葛根是乙醛脫氫酶2的抑制劑,在大量飲酒后飲用葛根,反而可能增加乙醛相關腫瘤的風險。”
“此外,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雖然能緩解飲酒后的頭痛,但對酒精代謝無益,并且它們和酒精同時攝入,會增加胃出血和肝損傷的風險。”陳罡說。
少飲為妙
那么,針對解酒,是否有靠譜的妙方呢?
陳罡說,從酒精的代謝過程可見,可能有兩種途徑對解酒有效。“一種是延緩酒精在胃腸道的吸收,避免血中乙醇濃度的驟升;另一種是需要增加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數量,或提高它們的活性。”
比如,在飲酒前吃一些食物,能夠減緩飲酒的速度,并能稍微減少酒精的吸收,給酒精的代謝贏得一些時間;在飲酒過程中隨時吃點東西喝點水,可以促進酒精在尿液的排出,還能補充水分和礦物質。
而通過增加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數量和提高它們活性的方法進行解酒,在陳罡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兩者是由遺傳決定的。外援根本無法補充。
至于“解酒藥”為什么會讓人感到清醒、覺得舒服。陳罡說,這是因為其中含有利尿、止痛和興奮的成分,能夠緩解頭痛、惡心癥狀,但它們無從真正“解酒”,反而讓肝臟在代謝酒精的同時,還要“分心”來對付這些外來藥物,到頭來加重肝臟的負擔。
“飲酒傷身,解酒無方。在酒桌上,我們還是盡量少飲為妙。”陳罡說。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