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西慶,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監督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
編者按:
2016年9月19日,“未來論壇”主辦的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將公布獲獎名單。未來科學大獎作為一項民間發起的獎勵,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的捐贈人和科學家委員會的成員匯聚了一眾中國最頂尖的商界和科學界精英人物,因其格調之高,獎金之巨,而備受外界矚目。在大獎公布前夕,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監督委員,特別解釋了外界所關心的“未來科學大獎”如何形成公信力的問題。
我們對社會里的每一個領域都會有評價,有一些評價是口碑性的,未來科學大獎是多領域的結合。現在,國內外的獎項有很多,所以對于未來科學大獎而言,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如何做到公信?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機制。只要機制做得好了,公正和公平就是可以做到的。至于公開,我認為公信力的建立并不是非要公開。因為一個特定的評價標準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不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科學領域。比如屠呦呦獲得的獎項,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就無法評價。
我們要建立一個機制,用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辦法或者程序來選舉, 至于選舉出來的人大家是否都接受,這是見仁見智的。所以我們在討論評選規則的過程中十分小心,比如如何提名?未來論壇科學家委員會中有九個人,他們很多人都有資格獲得這個大獎,但他們都自愿放棄了。因為我們有規定,在你任職科學家委員期間和退出之后的兩年之內,都是沒有權利獲獎的。他們是純粹為了科學這件事來做公益事業,這是非常高尚的。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來解決大多數人對于公平、公正的擔心。
除此以外,我們考慮到在中國,人的親情關系比西方更重。為此,我們做出了各種規定。比如我們討論“利益沖突”的定義是什么?親屬關系怎么定義?面對自己的學生應該如何回避利益沖突?我們都會一一作出規定,讓評選的結果令大多人認為它是符合公平、公正原則的,是值得信賴的。我是社會科學領域的,我深知任何一個東西想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是不可能的,想讓大家的思想保持一致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所以我們用規則的方式盡可能使最多的人感受到這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并且愿意一起去做。就像我們邀請了全世界范圍的科學家做提名人,目前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復。他們相信這個獎項一定是值得信賴的。
在法律上,有兩個概念非常重要,一個叫程序正義,一個叫實質正義。一般人都認為實質正義更重要, 但實際上,所有的人對實質正義的看法都不一樣, 是非常難統一的, 舉例來說,就科學評獎來說,所謂的實質正義是要選出全世界最好的,而且將來也對世界產生好處的科學家,但是沒有人可以保證這一點, 也不可能全世界所有人都認同。 不管在座的各位在你自己的領域有多么地熟悉和了解,也是不可能保證的,這就回到了另一點程序正義。實質正義,100個人有100個不同的看法,如果保證100個人最多實質上的正義,那么就先要建立程序正義,這是法律最主要的概念,程序正義比實質正義更重要, 通過程序正義來最大程度的實現實質正義。
我們制定出規則來,保證用量化的方式來確定規則, 使得盡可能多的人在規則上、在程序上取得一致意見。比如有人說,這個人跟評委關系太密切了,那么我們就有什么樣的規則來規避。當然,現階段我們參照諾貝爾獎、圖靈獎的規則來界定。但這需要時間來慢慢地讓它更加完善。而我想說的是我們真心希望可以讓全社會的年輕一代能夠投身于科學、喜歡科學、走進科學。希望未來科學大獎可以如宣傳片中徐小平所說過的,一百年以后可以跟諾貝爾比肩。這需要大家正能量地宣傳、積極地支持,實現整個社會都愛科學的一種風尚。在今后的幾十年,中國一定會非常迅速地登上世界科技發展的頂峰,至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背景介紹
未來科學大獎設“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兩個年度獎項,用于獎勵生命科學,以及物質科學(包括數學、計算機)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兩個門類的獎金分別為每年100萬美元。獲獎人于每年年底前公布。獲獎人數按同一項工作最突出者為準,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五人。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共五人,由兩名科學委員會委員、兩名捐贈人代表和一名監督委員會委員組成,分別由科學委員會、全體捐贈人和監督委員會選舉產生,任期三年,期滿后可以連任。
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以下簡稱“科學委員”),由未來論壇科學家委員會擔任。未來科學大獎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提名人由科學委員推薦產生,各委員推薦的提名人需經科學家委員會確定認可,方可具備提名權。各獎項候選人由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秘書處匯總提名人的推薦結果,由各獎項專業委員會投票遴選出候選人名單。在確定候選人后,由科學家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根據每位候選人的專業情況,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給予評價。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專家的評價不記名投票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