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睡不著是現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為了第二天的工作小率,許多人選擇借助安眠藥來盡快地入睡。安眠藥到底該怎么服用才算科學?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性呢?
利與弊的平衡
失眠就像發熱一樣,本身不是一種病,只是一個癥狀,重要的是尋找失眠背后的原因,對于環境、情緒、飲食、疾病、藥物等引起的一過性失眠,是生理性的反應,不必緊張,只要消除誘發因素,睡眠即可恢復正常,并非一定要服用安眠藥物。
但如果接連幾天或者一段時間都存在睡眠障礙,患者應該在消除失眠因素的同時,適當使用安眠藥。有研究表明,失眠所導致的記憶缺損和衰退遠遠高于安眠藥。
但現實中,確實存在一部分人過于依賴安眠藥,且用藥不規范,最終導致安眠藥越服越多、失眠越治越重,最后出現明顯的記憶力衰退。
所以,服用安眠藥,一定要在專科醫生和臨床藥師指導下,系統規范地服藥,減少藥物依賴性的出現。
選擇適合的種類
那么,患者該如何正確選用安眠藥,首先要認識安眠藥。安眠藥的作用隨劑量不同而異,小劑量時產生鎮靜作用,中等劑量時可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大劑量時則產生麻醉、抗驚厥作用。其次要分清睡眠障礙的屬性。一般睡眠障礙者可分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驚醒、多夢和早醒等。對入睡困難者,可選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藥;睡眠淺易驚醒者可選用中效安眠藥;早醒睡程短的病人可選用長效安眠藥等。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種安眠藥,短效安眠藥有佐匹克隆、唑吡坦、扎來普隆、三唑侖、速眠安,該類藥物主要用于入睡困難的失眠病人,對以早醒為特點的失眠者無效;中效安眠藥有舒樂安定、阿普唑侖、羅拉,適合幫助病人增加睡眠深度,減少夜間醒轉次數和做夢頻度,同時用以緩解病人的焦慮和緊張不安;長效安眠藥有地西泮、氯硝西泮、氟安定、硝基安定,適合用于早醒的患者,也常用于緩解病人的焦慮和緊張不安。但這些安眠藥忌用于催眠,否則易產生“宿醉”現象,即服藥第二天醒來表現出頭疼、乏力、眩暈等癥狀。
不能自行停藥
通常患者服用安眠藥四五天后需停一天,若睡眠狀況有所改善,那么連續服藥的天數要慢慢減少,逐漸到服一天停一天,服一天停兩天,直到最后完全停服,或在醫師和藥師指導下逐漸減少用藥劑量。
現實中,有些患者服用安眠藥見效后,由于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會自行停藥,以致失眠癥狀復發須重新用藥。其實,使用安眠藥改善睡眠以后,最好要繼續服用幾天,讓已經紊亂的生物鐘逐漸恢復正常,然后逐漸減少安眠藥的劑量,再停藥,否則欲速不達。
而對于一些長期依靠服用安眠藥入睡的人,與其說是治療病癥需要這類藥物,還不如說是心理上依賴。因此,需要服安眠藥時,一般連續服用某種安眠藥最長不超過4個月。最好將2~3種安眠藥交替服用,并輔以精神治療和適度運動,以減少因長時間服用安眠藥產生的依賴性。
警惕藥物間作用
此外,安眠藥與一些藥物合用時安眠效果會增強。比如,一些抗過敏藥有中樞抑制作用,與安眠藥同服會產生嗜睡、乏力、頭暈等不良反應;肌松藥與安眠藥同服會引起嗜睡、乏力等副作用。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過量攝入酒精有激發安眠藥中毒的可能。因為酒精對中樞神經初為興奮作用,之后為抑制作用。由于大腦各部位受抑制不同,初期出現興奮癥狀,后期則出現抑制癥狀,如嗜睡等。而安眠藥對大腦有抑制作用,所以酒后服用安眠藥,可產生雙重抑制作用,使人反應遲鈍、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環中樞也會受到抑制,出現呼吸變慢、血壓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
關注特殊人群
當然,在改善睡眠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安眠藥對特殊生理和病理人群的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安眠藥,因為有的安眠藥可能使胎兒畸形,還可能出現新生兒哺乳困難、黃疸和嗜睡。孕期出現失眠時,最好是通過放松心情按時作息等生活方式的調理來達到催眠目的。
哺乳期婦女如果服用安眠藥,其藥物成分可能轉移到母乳內,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如果母親在哺乳期中服用安眠藥,需避免進行哺乳。
年老體弱者因機體代謝功能差,容易造成藥物蓄積,會有頭暈和走路不穩等副作用,可能給年紀大、身體較弱者帶來危險。此外,老年患者長期服用安眠藥,可能會導致記憶力逐漸減退、反應力下降。長此以往,甚至有可能發展為老年癡呆癥。
此外,睡眠呼吸障礙者、患有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及重癥肌無力的患者、開車或操作機器設備者等服用安眠藥都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