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制藥工業迎環保挑戰技術革新或成趨勢)
【中國制藥網 市場分析】長期以來,我國制藥行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帶動產業增長,呈現出規模小;數量多、產品重復多;產品技術含量低、新藥研發能力低、經濟效益低的“一小、二多、三低”發展特點。隨著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制藥工業必須進行環保技術革新。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而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在第76屆中國國際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包裝/設備交易會上,由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谷騰環保網、國藥勵展主辦的2016第五屆中國國際制藥工業環保發展論壇上,環保部政法司政策處副處長賴曉東指出,產業結構布局和能源結構問題日益成為環保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先后對推行清潔生產提出了新要求,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仍舊是制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中國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要求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
一位與會人士分析認為,“在新《環境保護法》實施背景下,企業單純依靠末端治理將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必將倒逼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工藝。”
清潔生產刻不容緩
長期以來,我國制藥行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帶動產業增長,呈現出規模小;數量多、產品重復多;產品技術含量低、新藥研發能力低、經濟效益低的“一小、二多、三低”發展特點。
目前中國醫藥工業企業達數千家,具備1500種以上原料藥的生產能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藥出口國。一般一種原料往往有幾步甚至10余步反應,制藥工業涉及到的原料材料往往達數十種,部分甚至高達30種至40種,原料消耗率有的達到10kg/kg產品以上,高的則超過200kg/kg產品,這也導致制藥行業生產過程產生的“三廢”量大,廢物成分復雜,污染危害嚴重。
有專家估算,按照2012年的2400億元的原料藥生產規模,各類揮發性有機大氣污染物的發生量可達20-40萬噸。
“從自身發展規律看,未來工業增長方式和結構都將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郭庭政博士表示,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回落,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產品進入平臺期,工業化中后期將進入知識經濟發展階段,創新驅動將成為新常態,同時新興產業增長步伐加快。
據其介紹,“十三五”期間整個工業將實現清潔生產水平由點、線提升向全面提升轉變;實現由常規污染物控制為重點向兼顧有毒有害原料(產品)替代轉變;實現由生產過程污染防治向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治轉變。《生態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實施方案》中提出,經過2-3年試點,到2017年,每個行業樹立1-2家示范企業,創建100家生態設計示范企業,醫藥行業也位列其中。
技術革新助力環保事業
“制藥工業污染物近零排放是現實的需求。”據河北莫蘭斯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平介紹,三廢治理近零排放標準為廢氣沒有味道(硫化氫0.0005ppm、苯1.5ppm、平均嗅覺靈敏度0.1ppm);廢水無排放去向或一級A標準;危險廢物無處置單位或3000-14000元/噸。
隨著近年來國內大力發展和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環保產業整體結構已逐步走向完善。廣州紫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周永毅認為面對成分復雜、濃度較高的醫藥廢氣,學會吸取和消化各種不同的處理工藝顯得非常重要。“我們一向主張技術結合、工藝組合、強強聯合、合力解決廢氣和惡臭問題。”他強調要徹底解決復雜的廢氣和惡臭問題,必須集思廣益,吸納不同的處理技術融會貫通,從而達到處理問題的最終目的。
“生物強化技術是全球環境工程研究與創新熱點,從國際環境來看,使用大量新興異生化合物導致生物凈化效能降低日益嚴重,而我國日益提高的環境管控標準正在驅動大量生物處理工程節能升級,無論是國家、行業還是企業,對于新技術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國家環境保護制藥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總工程師任洪強坦言道。
他認為在全面實施綠色工藝、清潔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廢水三化技術創新將圍繞生物強化技術、生物反應器技術集成化;空間功能分區式反應器等裝備高效化;特征污染物、技術規范、過程節能水平控制精細化展開。
事實上,技術革新也正在成為制藥企業提升三廢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高效耐毒厭氧處理技術可將去除效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新型氧化混凝藥劑可將CODcr穩定降低至200mg/L以下等。
據悉,杭州深瑞水務有限公司推出的新型催化濕式氧化技術(ECO)可應用于各類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具有氧化速度快、二次污染少、可以回收能量和有用物料等優點;江蘇華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高效節能低壓蒸氨成套技術(HSAN-Q)、高效節能內嵌式雙流質脫氨回收硫酸銨技術(HSAN-D)等技術,在實現廢水中氨氮含量一次性達標排放的同時也實現了其中氨氮資源的回收利用。
綠色發展、綠色改造,綠色制造正在成為眼下的時尚議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開始,這些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預示著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環保專家張道新表示,“我們應當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順應歷史的潮流,實實在在的使企業、行業走出傳統的理念與模式,走向綠色制造,為實現制造強國的民族復興夢鋪上一塊基石。這正是我們醫藥制造界同仁的企盼。”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