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在健康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包括預期壽命的增長,兒童死亡率的降低,和傳染性疾病如結核病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下降。但是,成功也伴隨著足以壓垮衛生健康系統的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吸煙和高血壓的增長。
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出版的6 月8 日的柳葉刀上。
數據來自于全球疾病、損傷和危險因素的研究(GBD 2010)。由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承擔的一項世界性的合作項目。
數據是從疾病的全球負擔,損傷引起,及危險因素研究2010(GBD 2010),一個世界范圍內的研究人員由在華盛頓大學的合作項目。本文將中國和二十國集團中的其他國家進行了比較。 著重強調了在中國在衛生健康方面的跨越性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它現在看起來更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2010統計的死亡率,在相同年齡變化的水平上僅略高于美國和略低于所有G20新興經濟體國家。
回顧1990,中國的健康檔案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非常相似的,包括諸如越南和伊拉克之類的國家。1990在中國健康損失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中風,先天性異常,和新生兒腦病。2010,雖然,形勢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健康損失的主要原因是中風,缺血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腰痛,和道路交通事故。
Although Chinese women have one of the lowest rates of smoking prevalence in the world, men in China have one of the highest at 52% and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is as high as 72%.
雖然中國婦女吸煙率是全球最低的,但是男性卻以52%的吸煙率位居全球第一,暴露于二手煙的比例更是高達72%。
自1990年以來,煙草作為中國的三大危險因素和死亡歸因之首增加了近30%。強制性的煙草控制措施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的舉措,”,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膽囊疾病雜志的共同第一作者楊功煥博士說。
除了吸煙,在中國2010年飲食風險和高血壓上升成為主要危險因素,其次是空氣污染和家裝的空氣污染。單純就飲食和其他個體的行為作為疾病歸因的疾病比率構成中,非傳染性疾病已上升到最高。
“城市化和老齡化是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隨著糖尿病,肺癌,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的增加,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的急劇增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主任和中國GBD的名譽主編之一王瑜博士說。
非傳染性疾病中,癌癥使中國在高收入國家的調查中處于一個相對獨特的地位。2010,中國婦女乳腺癌的死亡率要低于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
但是,中國的五大癌癥——肺,肝,胃,食管,結腸癌——在15大致死因素中名列前茅。
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中國日益重要的問題,與此同時,產婦和新生兒等傳染性疾病已經下降了59%,兒童死亡率幾乎下降了80%,從1990的1000000的兒童2010的213000。與1990年同期相比,兒童腹瀉和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下降了90%。
“1990和2010期間,中國的預期壽命從69.3歲提高到75.7歲。這種變化同時暗含了一個兒童死亡率降低的最成功的故事。在同一時期,兒童死亡率以每年約6%的速度下降著,這曾經需要十年來完成。”全球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和中國GBD報紙的主編之一王海東說。
在中國,有些情況得到了改觀,尤其是對青少年時期有顯著影響的,像濫用藥物和自殺。在全球范圍內,濫用藥物的有38%的,1990和2010年期間大部分人群是年齡在20到24之間的1990和2010,但無論如何這個數字已經下降了5%,在中國。說到自殺,年輕的女性占75%,男性49%。自我傷害造成的疾病負擔只下降了7%,至2010年年輕男性在相應年齡組增加至18%。
“在一些特定的傳染病方面,中國在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上作出了顯著的成就。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成功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展示了那種可能性,IHME的負責人Christopher Murray博士說:””每年度疾病負擔的評估上將,將允許中國對其他國家跟蹤其進展情況并適度的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