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馬西尼(Kate Matheny)并不是那種逃避壓力的人。44歲的馬西尼家住科羅拉多州奧羅拉(Aurora),是一名注冊會計師,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在職業生涯中曾連續從事過很多壓力很大的管理工作。她說:“我做事情非常專注投入。我想[在工作上]處于食物鏈的頂層,我也想做一位偉大的母親”──一位能夠參加長曲棍球比賽、與人拼車出行、工作日通常是以每天早上五點的馬拉松訓練開始、下班路上花了一小時回家后還能輔導孩子作業的母親。
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直到她撞到了眾所周知的那堵墻。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失眠、體重下降和感覺追求面面俱到“將我推到精神崩潰的邊緣”之后,馬西尼認為必須要解決壓力問題──讓壓力變得對自己有利。她最近換的新工作仍然有壓力,但是能夠得到老板更多的支持,工作時間也更靈活,她說她感覺特別好。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壓力并不一定就是一種讓人心力交瘁、健康衰竭的力量,然而沒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將壓力轉變成能夠幫助他們達到目標的正能量。
最近的研究證實,能夠調控自己的工作內容、從事能夠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有目標的工作、獲得同事的支持和鼓勵都可以幫你將壓力轉化為助力。只需改變對待壓力的態度和預期──通過教練指導、培訓或同伴支持團隊──也可以培養這種建設性壓力。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管理系的研究員阿利婭•克拉姆(Alia Crum)說:“壓力是個矛盾的東西。一方面,它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很深的傷害。另一方面,它對身心的成長都是必要的。我們的信念系統是一面透鏡,透過它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和處理壓力,它可以改變結果。”克拉姆博士研究的課題是人們的態度如何改變他們對壓力的反應。
克拉姆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今年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了論文,研究顯示,在一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服務公司工作的員工借助一項視頻培訓計劃就可以改變他們對待壓力的態度,視頻展示的是那些不畏挑戰取得偉大成就的運動員、領導者和專業人士。克拉姆博士說,“我們發現參與者在心態方面發生了一致的轉變”,不再把壓力看作是一種耗人的東西,而是將其視為提升自身表現的輔助手段。該項研究還顯示,在一次難度很大的公共演講演習中,成功轉變了心態的人更有可能產生比較健康的生理反應,應激激素只達到了中等水平。
前文所述的科羅拉多州注冊會計師馬西尼之前在一家投資公司擔任首席財務長,當時她感受到的壓力超過了中等水平。最細微的一個小問題,比如惡劣的天氣耽誤了她孩子的校車,都會打亂她排得滿滿的日程安排。在并非自愿的情況下體重掉了20磅以后,她說她發現自己太虛弱了,無法再盡興地跑馬拉松。“我問自己:‘你在做什么?’”
她的新工作是在一家規模小一些、財務狀況不那么穩定的公司擔任首席財務長,這讓她甩掉了產生有害壓力的最大成因。她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了:通勤時間縮減到了20分鐘,可以下班時間在家完成工作,同時還能騰出時間參與孩子的活動──這一點得到了新老板的批準。她的睡眠改善了,體重正在回升,身體好到可以重新盡情跑步了。她說:“工作壓力還是非常大,但那不是個人的壓力。”
在健康的壓力反應中,隨著應激激素進入血液,心臟跳動加快,大腦處于高度戒備狀態,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暫時關閉,好讓更多的資源用于應對手頭的挑戰。當這些指標長期保持高位,壓力就變得有害了,會導致血壓升高、損害心血管系統、危害免疫系統并引起疼痛、消化不良和失眠。
研究人員說,極端的壓力反應一旦出現就很難扭轉。更多的時候,成功實現壓力對己有利轉變的人都是事先在對待壓力的心態和理念上做出了改變,或者在他們的工作或安排生活的方式上做出了改變。
多年前,巨大的壓力讓加里•施密特(Gary Schmidt)在大學畢業后屢次在工作面試中失敗,于是他選擇了向一家同伴支持團體尋求幫助。他說,通過國際演講協會(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中其他成員的指導訓練,他學會了將挑戰構想成做出更好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威脅。國際演講協會是一個非盈利性的溝通和領導能力培訓組織。
2008年他被迫再次尋找工作時,過去的焦慮死灰復燃。他說,在第一次面試中,由于滿腦子都是萬一搞砸了自己的財務狀況將會如何這樣的消極想法,他坐立不安,使勁出汗,回答問題時滿是“嗯”、“呃”這樣的字眼。他說,面試官當即拒絕了他。
施密特回想了自己在國際演講協會接受過的指導,在后來的一次面試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想象著自己完成了一次本壘打,告訴自己,“我很激動,我的腎上腺素在噴涌而出。”他“搞定了面試”(這是他的新老板后來跟他說的原話),得到了擔任俄勒岡州俄勒岡市(Oregon City)一名縣級政府事務主管的工作。
人們控制壓力反應的能力存在差異。有些人因為遺傳因素和早年的生活經歷根深蒂固,面對挑戰時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加害怕。而有些早年經歷過逆境的人似乎對壓力完全不會作出反應,很少或者沒有任何生理反應。沒有一種壓力調節技巧對每一個人都有效;很多人都是在反復嘗試中才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研究壓力問題已有30年的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管理學教授德布拉•納爾遜(Debra Nelson)說,要想盡量讓壓力于己有益,發現工作的意義很重要。“你必須心懷希望──完成你試圖做的那件事情的意愿和方法。”2011年刊登在《壓力與健康》(Stress and Health)雜志上的一篇納爾遜博士與人共同撰寫的研究評論指出,如果人們對未來持樂觀態度并發現他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哪怕是從事高強度、高風險工作的人在沉重的壓力下也會從容應對,比如空中交通管制員和重癥監護室的護士。
納爾遜博士說,消除諸如缺乏工作自主性、老板或同事不支持等你知道會導致有害壓力的因素也很有幫助。例如,紐約市的職業規劃教練洛伊斯•巴思(Lois Barth)說,有些人通過與老板磋商減去無法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要求給予更多自己喜歡的工作,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家住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市(Asheville)的德西蕾•艾德維(Desiree Adaway)是一位單身母親,以前在一家非盈利組織擔任高級管理人員的時候長期承受著壓力。她的工作有一半時間在出差,經常帶著三部手機接聽來自客戶、同事和志愿者的電話,常常感到要在一家大機構里實施自己的想法是那么地有心無力。她經常因支氣管炎而病倒,頭發開始脫落,體重也增加了。她說,2009年她的醫生看著她說:“你的壓力大得驚人。”
她說,她選擇的出路──開辦了自己的為非盈利機構提供咨詢和指導的公司──按某些指標衡量,實際上是增加了她的壓力。她繼續每天工作10小時來養活自己,供養19歲和22歲的兩個女兒上大學。她說:“我必須同時應對工資單和現金流問題,我必須寫博客推銷自己……我一周好幾個晚上都要去參加社交晚宴。”但是她說這份幫助客戶實現目標的工作“正好點燃了我心中的火炬”。現在,壓力是“激勵我行動的一種緊張情緒,這種感覺真的不錯。我很累,但是我感到精神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