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周宏灝教授在“國際精準醫學與未來健康前沿研討會暨全國第三屆藥物基因組學學術大會”上為與會者做了“個體化醫學向精準醫療邁進”的演講報告。
|
藥物療效的個體差異源于基因差異
1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周宏灝教授在“國際精準醫學與未來健康前沿研討會暨全國第三屆藥物基因組學學術大會”上為與會者做了“個體化醫學向精準醫療邁進”的演講報告。
周宏灝院士在演講的開篇就表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使我們知道了個體之間的差異(30億對堿基包含的0.1%的差異,即每個人的基因含有300萬個堿基的差異)。盡管比例很小,但藥物療效的個體差異正是源于每個人的基因中300萬個堿基的差異。
基因組醫學為人類兩大健康提供基礎
奧巴馬提出的Precision Medicine(精準醫學)推動了整個了個體化醫學的發展,所謂的Precision Medicine本質上是基因組醫學(個體化醫學)——300萬個堿基的差異為人類兩大健康提供的基礎:一方面通過變異找到發病源頭,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證據,方便治療疾病和治療未病;另一方面,通過基因診斷測試藥物在不同患者身上的用藥差異,可以了解藥物的遺傳學基礎和用藥預測治療。
以易瑞沙為例,其在治療肺癌的整體治療效果不好,但在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中,效果很好,在臨床使用這個極其昂貴的藥物(每個療程16萬元左右,一個療程為一個月)之前,都必須檢測EGFR基因突變。此外,每年FDA都會審批若干個針對某些疾病的亞群或各種靶點的靶向藥物上市,我國對肺癌的biomarker對應的靶向藥物也認識比其他癌癥要深入。
演講過程中,周宏灝院士還對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做的工作進行了介紹,其團隊率先證實藥物反應種族差異并闡明機制,推動了該領域研究,使各國在藥物應用、開發和管理等方面開始重視種族因素;闡明多種藥物代謝酶在我國多個民族中的遺傳多態性,發現民族間的藥物代謝和基因頻率差異;提出和證實基因劑量效應及作用規律;闡明環境和遺傳在藥物代謝中相互作用規律;發現藥物代謝酶基因劑量在藥物相互作用中的調控作用,率先開展中藥遺傳藥理學研究;開發了首張個體化用藥基因芯片;創建了我國首個個體化用藥咨詢中心,率先將遺傳藥理學理論用于臨床。
未來,醫院或將按照biomarker來分科
由于精準醫學的提出,推動了我國從最高領導(科技部、衛計委和發改委等部門)到社會廣泛重視,將精準醫學看成是個體化醫學的最終目標,實現精準病因的發現,精準的診斷和精準的預防。基因檢測的市場都是按照1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以千億美元的市場在增長。
周宏灝院士提供的數據中顯示個體化藥物精準治療的應用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用于特異性靶點,如伊馬替尼BCR-ABL融合基因,以治療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二是精準預估藥物效應和給藥劑量;三是預測和預防藥物毒性。基因檢測是實現精準治療的重要手段,預計到2020年,DNA檢測市值將達190億美元,這其中預計48.19%用于藥物基因組學檢測,34.53%用于疾病預測10.27%用于產前診斷,7.01%用于新生兒基因檢測。
因此,產前篩查是整個基因檢測市場的小部分;基因檢測的近半(48.19%)是藥物基因組學的檢測市場。他預測,未來對疾病的分類或將進更深層次的分類系統,甚至會影響醫院分科。在未來,醫院或將按照不同的biomarker來分科,而不是按照目前的不同疾病來分科。
同時,提醒各種第三方實驗室不要通過簡單的基因組測序就去輕易地區指導患者的疾病預防和用藥,需要謹慎地對待,這需要建立在一個龐大的人群數據庫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在他看來,13億人都是基因檢測服務的對象,是一個很大的惠民工程。當對13億人都進行了基因檢測后,將會大大節省以后的醫療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不過保護每一個基因不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歧視使得落實該項工程還需要更大的、更精細的研究和調查。
最后,周宏灝院士表示,盡管精準醫學是由政治家提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精準醫學的提出對個體化醫學有推動作用;同時他也希望各界要保持一貫的冷靜和堅守和執著的探索,才能做到真正的惠民。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