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精神障礙分類的人通常分為統合派和分割派。前者對精神病的分類只有一些大類,而后者則試將精神病理學分得更小、更細致。雙方的觀點都有一些研究證據,官方宣布的精神疾病數量已經多達300種左右,這一現象說明分割派似乎更占優勢。同時,試圖確定針對一種或一類精神病的相近事物(基因、腦區、誘因、治療等)非常有挑戰性,對否認現有精神疾病的那些人來說反而很容易接受了(becoming easy fodder難理解,望高人指導)。
但是一項新的研究為統合派提供了依據,利用從眾所周知的達尼丁多學科健康與發展研究中心提取的數據,作者認為精神疾病還有一種單獨分類,他們通過以下步驟得出了這一結論:在不同的時間采訪18-38歲的成年人關于情緒性行為表征的問題,然后利用名為“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統計模型來檢測不同的分類結構,并得出哪種模型最符合提取的那些數據。他們還測試了分類結構在不同因素影響下的表現有何不同,如個性、損傷、成長史和大腦的完整性。
所有這些相當復雜的分析實質內容是,這一研究發現了精神障礙的3大領域,分別是內化性問題(如焦慮、抑郁),外化性問題(如攻擊性、反抗)和思維問題。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但新穎之處是除了這三個維度,還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精神病理學還有一個整體維度,他們成為P因素。這一因素所涵蓋的精神病范圍很廣,與損傷增多、家族心理健康問題更多、成長史中妥協過多和腦功能之間的聯系即緊密又獨立。
在解釋研究成果時,作者將其與認知能力做了比較,盡管智力類型紛繁復雜,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了一般智力因素,即g因素的存在,這項研究基本上提出了心里健康中的同一個問題。
那么P因素到底是什么?這時要精準定義它非常苦難,研究人員考慮到個性維度對其展開調查,發現人類P因素越多,其人格剖析圖的神經過敏癥水平越高、親和性和自覺性越低。另一項觀點是它與人類自律能力聯系緊密。
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它表明了為何AB兩種不同結論的界限存在如此多的矛盾之處,同時還說明了如果能針對整體維度,那一些研究和臨床效果會更好,因為這一維度綜合了多種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另外,這項研究還闡明了共病現象,這一現象最開始的意思是指一人同時出現多種精神疾病診斷。大家都知道,飽受多種疾病的病人是那些最痛苦的人,然而共病現象比模型中顯示的病發率更高,通常,模型中會顯示出每一種疾病都是單獨發生、診斷的。這一研究表明我們所稱的并發癥有更好的理解,即p因素更多。希望開展更多的研究,找出如何更直接地分析p因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