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衰老,大腦到底在發生什么變化?是什么造成了癡呆?科學們一直在探究。最近一項針對我國的千人研究揭示了大腦衰老的內幕。
2024年,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發起了我國首次大規模神經病理學調查。在1142例大腦深處,揭示了大腦衰老內幕。這項調查結果于2024年11月15日在國際權威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上發表。
阿爾茨海默病只是癡呆癥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帕金森病癡呆等各種各樣的名稱。1142例大腦的研究發現,63%有腦血管病變,48%有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病理學改變;35%有原發性年齡相關性Tau病變,46%有邊緣系統為主的年齡相關性TDP-43腦病,12%有年齡相關性Tau星形膠質細胞病變,13%有路易體病變。
研究對去世后的大腦進行病理學檢測發現:只發生一種神經病理學改變的大腦,它的主人在生前不一定出現癡呆癥狀。比如,相當一部分的老人,雖然腦中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病理改變,但如果腦血管健康,并且沒有其他病變,他們在去世之前往往是耳聰目明、精神矍鑠的。造成癡呆常常是多種腦部病變同時發生的結果。而且,共病的種類越多,癡呆進展的會更快。1142例大腦中,共病發生的概率很大。比如,腦血管病變與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病變高度重合;在有些大腦中,同時存在“阿爾茨海默病變+路易體癡呆+腦血管病變”三種病變。①②
研究在梳理這些病變的時間線時,腦血管病變成為最有價值的關注點:(1)腦血管病變最早出現,在50歲之前患病率就高達24%,而其他病變在這個時期的大腦中幾乎不存在;(2)北方腦血管病患病率為77%,顯著高于南方的50%,與之相對應的,其他大腦病變的比例也是北方高過南方。腦血管病變似乎是大腦衰老的號角,它直接或間接推動了老年癡呆的形成。老年期的腦健康,應當從中年抓起。作者在論文中指出,對于血脂和血壓的控制,對心腦血管健康的重視,應成為中國中年人的大腦保健秘籍,尤其是北方的中年人。①②
血管性癡呆是指由腦血管病導致的、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的認知功能損害。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期吸煙、喝酒、熬夜等會增加中風等腦病發生的風險。北京師范大學老年心理實驗室楊娜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堅持鍛煉的老年人比不堅持鍛煉的老年人得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更低。(1)有氧運動,比如游泳、手球、太極拳、跳舞、騎自行車、伸展動作等,每次有氧運動在20分鐘以上,每周3次最為合理; (2)開放性運動,比如打乒乓球,與外界環境交互更多的活動更為有效。③好好睡覺有益大腦健康。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預防指南(2024)》,有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 6小時的人,老年癡呆發病風險會增加;每日睡眠時間≥ 8小時,同樣會加大老年癡呆的發病風險。④《指南》介紹,MIND飲食(健腦飲食)幾乎納入了所有被證實有利于大腦健康的因素,盡量排除了不利于大腦健康的因素,是專注于大腦健康的飲食模式,可以減緩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下降速度,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④MIND飲食強調天然植物性食物攝入,限制動物性和高飽和脂肪食物的攝入,主要由十種健康食物,即綠葉蔬菜、其他蔬菜、堅果、漿果、豆類、全谷物、魚、家禽、橄欖油和葡萄酒組成。⑤當然,結合我國情況,沒有飲酒習慣的不必喝酒。
同時,在健腦飲食方面,北京安貞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夏萌曾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對于不同人群健腦飲食給了一些小建議:腦力勞動者每天腦細胞能量消耗很多,一定要均衡飲食,按時吃飯,主食每天不少于四兩,這樣才能保證大腦正常的糖代謝,否則很容易出現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上班族用腦較多,工作壓力大,經常容易上火,這是因為體內缺乏維生素B族,所以要多多補充蔬菜和水果。每天都要保證至少一個水果、半斤以上蔬菜。上班族長時間久坐,而且很少曬到太陽,運動少,氣血運行不好或氣血不足,站起來時常常有些頭暈,有時會覺得記憶力減退,此時應多吃一些補腎的食品,如瘦肉、魚、雞蛋、牛奶等,同時要抽出時間到戶外鍛煉。⑥《指南》指出,社會網絡越廣、社會參與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認知能力越不容易衰退,回避社交活動的老年人則容易產生認知損害,社交活動參與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預測認知損害。④大腦用進廢退,尤其是退休后,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時到1小時用來看書看報,每周約上老友打打麻將、撲克,或者下棋等。社交類活動不僅使得老人接受刺激,保持心智活躍,還能給予老人情感慰藉和社會支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積極情緒。
高血壓、糖尿病均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控制基礎血壓、血糖都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④此外,血脂也會影響腦血管健康。2020年7月發表在《柳葉刀·健康長壽》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年時,高水平的“壞膽固醇”(LDL-C)水平與十年后患癡呆癥風險增加有關。⑦腰圍最好控制在男性85厘米以下,女性80厘米以下。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