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人都聽說過“胰腺癌”,由于其惡性程度高、死亡率高、容易擴散轉移,因此也被稱為“癌癥之王”。但在很多人傳統觀念中,胰腺癌患者往往是每天吸煙、喝酒等。然而,近日這位年輕人才30歲,既不吸煙也不喝酒,也突然被確診為胰腺癌。醫生卻說,他這個吃飯習慣害了他……據潮新聞客戶報道,今年30歲的趙磊(化名)平時不抽煙、不喝酒,除了平時喜歡美食外,也沒有特殊的興趣愛好。但最近半年來,他卻經常肚子痛,除了有脂肪肝,還有慢性胰腺炎,胰管內還有結石。在手術取石檢查時,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主治醫師楊祺俊發現了“意外”,趙磊的核磁、病理穿刺等各項檢查指向了同一個結果——“胰腺癌”。楊祺俊醫生在進一步了解趙磊情況后,發現了原因所在。雖然趙磊沒有家族史,也不抽煙喝酒,不接觸化學物品,但唯獨喜愛美食,經常暴飲暴食。有時候為了緩解精神壓力,熱愛美食的趙磊會選擇用“吃”,來滿足口腹之欲。紅燒肉、炸雞、火鍋、燒烤、榴蓮、蛋糕……全都是他的最愛,大快朵頤后總能帶來超強的精神滿足。然而,這個看上去沒啥“危害”的愛好,偏偏就是最大的問題。楊祺俊醫生表示,胰腺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它分泌的胰液含有各種各樣的酶,可以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但暴飲暴食會刺激胰液的大量分泌,使胰管內的壓力突然增高,引起胰腺腺泡破裂。這些消化酶進入胰腺和周圍組織,可以消化自身組織,進而導致胰腺損害和炎癥反應。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就可能導致胰腺癌的發生。①“要想活得好,不要吃太飽”,頓頓吃得太飽、暴飲暴食對壽命也會有不利影響!2019年,《自然·代謝》期刊上刊發了一項實驗研究發現:適當少吃點可以極大地延長壽命,并改善代謝健康。相反,如果長期吃得太飽會影響代謝健康、增加死亡風險。②研究人員對800只成年小鼠進行飲食實驗,將小鼠的飲食習慣從“隨意的吃”改變為“限制少吃”。結果發現:1. 成年小鼠從“限制少吃”轉換到“隨意的吃”,它們的肚子越來越鼓,死亡率也會急劇增加。2. 將成年小鼠由“隨意的吃”改為“限制少吃”后可以大大延長壽命并改善代謝。研究發現將小鼠進食量減少40%(相當于六分飽),則它們壽命會大大延長。過去老一輩人經常說,“要想身體安,三分饑和寒”。這項研究也確實證明了,平時吃太飽不僅容易長胖,對身體健康和壽命也會有許多不利影響。經常吃得太飽,除了短期的痛苦和不適,更嚴重的是身體的長期負擔,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健康問題。首先是胃,被撐大不說,還得分泌大量的胃液來消化食物。被撐大的胃,加上過多的胃液,很可能影響到食管下端的開關,從而導致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熱,也就是常說的“燒心”。其次是胰腺和肝臟,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消化酶和膽汁來促進這些食物的消化。最后是腸道,不僅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來消化食物,還不得不去吸收過量的營養。腸道菌群也得加大工作量去消化食物。長期吃過飽,意味著長期攝入過量的營養,很可能引發肥胖。而肥胖是諸多疾病的危險因素,會增加死亡風險,比如:2型糖尿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心血管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認知功能障礙此外,長期吃太飽,會擾亂人體對食欲的調節,導致人陷入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中。③這里要注意不是完全不接觸。比如平時總是愛吃冰淇淋,突然立下“以后再也不吃冰淇淋”的誓言基本也不太可能實現,還容易讓你產生一種被剝奪愛好的感覺,更容易陷入暴飲暴食。蔬菜、全谷物等都富含膳食纖維,這類食物更容易產生飽腹感,這樣吃其他食物的機會自然而然就少了。狼吞虎咽吃東西,一不小心就會吃多了。通過細嚼慢咽,可以多給大腦一點時間,讓大腦能第一時間知道“你已經飽了”。按時吃飯,保持良好的用餐習慣,能避免太餓導致的暴飲暴食,幫助你更好地控制飲食。盡量減輕生活中的壓力,并且找到其他可以釋放壓力、舒緩情緒的方法,比如運動、聽音樂等等,避免情緒性暴飲暴食。
通過“食物日記”的方式,可以做到自我監控,也有利于發現暴飲暴食的觸發食物或者觸發因素,更快更好地找到解決方法。③
本文綜合自:
①2024-10-17潮新聞客戶端《不沾煙酒,30歲男子怎會被“癌王”盯上?這個習慣要當心》(何麗娜)
②1.Hahn O, Drews LF, Nguyen A, et al. A nutritional memory effect counteracts benefit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in old mice. Nat Metab. 2019;1(11):1059-1073. doi:10.1038/s42255-019-0121-0
③2024-03-08科普中國《要想活得好,不要吃太飽!經常吃太飽危害比你想象還大(不止變胖)》(蔣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