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衛健委8月30日15:00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司長楊建立表示,指導其他省份每年選擇2-3個地區為重點來推廣三明經驗,5年內實現全覆蓋。2024年6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就推動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落實全面深化醫改責任,探索建立醫保、醫療、醫藥統一高效的政策協同、信息聯通、監管聯動機制,做了全面要求。醫藥、醫療、醫保的三醫聯動改革,發端于三明醫改,為“新醫改”基本思路。經國務院與醫改辦兩次發文,三明經驗得以走向全國,形成三明模式。在此基礎上,三明經驗與全國實踐相結合,在適用中得到提升,事實上形成了三醫協同發展的醫改新局面。2024年5月20日,國家醫保局發布《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進一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持續推動醫保工作創新發展的通知》,要求在持續提升醫保管理服務水平的同時,有力促進“三醫”協同與改革發展。醫保作為醫療服務的購買方及核心支付方,對三醫協同發展的需求,日趨強烈。那么,從三醫聯動改革到三醫協同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醫保資金不堪重負,才有三明醫改的經驗探索。醫保改革是三醫聯動改革的深水區,也是新醫改的驅動力。從醫保初步滿足醫療需求到醫保能為慢病管理、健康管護提供支付保障,作為當前人民健康的主要買單方,協同醫療、醫藥等服務提供方,為民眾提供疾病預防、治療、康復責任,讓醫療、醫藥也能從民眾健康中獲益而不僅是從治療中獲益,有利于民眾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是健康中國目標的有力踐行。實行廣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障,是國家醫保的核心職能。從解決醫療保障有沒有的問題,到提供優質醫療保障,滿足人民多層次健康需求,這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商業醫保的發展,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商業醫保與高端醫療及重大疾病的預防治療,是國家基本醫保與公益醫療的重要補充。醫保基金是人民群眾的救命錢,保障醫保基金的安全性,是一項必要的和階段性的重大民生保障措施。但基本醫保的保障水平尚不夠高,也存在既管政策又管市場導致的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等問題。三明醫改伊始,讓醫生回歸看病救人的角色而不是通過藥/耗獲益,是三醫聯動改革的重大突破。通過實行藥品零加成與藥品集采擠水分等,醫院一定程度上從以藥養醫的固有利益格局中擺脫出來,回歸到治療本身。但是,病人在醫院的就診行為,本質上依然是一種消費,醫院以診療服務獲取收益,仍然是當前醫療的基本商業邏輯。只要不改變這種商業邏輯,擴大診療消費獲取更多醫療收益是必然的結果。作為醫療服務的主要買單方,醫保已經在探索通過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來減少診療特別是大病醫保支出,部分企業也在嘗試引入健康管護組織來提升員工的健康服務水平。隨著醫保支付改革的深入,在病種打包支付的基礎上,探索按人頭的健康管理、疾病治療的限額打包支付,已不具備任何技術難度。基于限額包干服務的醫療機構,將會從過度醫療沖動轉而追求民眾健康與疾病的全過程綜合管理。最終,醫療、醫保及民眾都能從全過程的健康管控中獲益,從診療費用控制中獲益。各方在疾病治療與健康管理過程中,將會把民眾感受與管理成本的性價比,作為核心準則。醫療改革,實際是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的改革,這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對于民營醫療機構占據絕對多數的醫療市場份額有關。近三十年來,公立醫療機構的專業能力、設備投入、市場規模都有巨大的增長,這一方面得益于醫保支付的普遍實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升級。但醫療消費的大幅增長,也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看病難,看病貴”依然沒有徹底改變。讓公立醫療回歸公益性,是三醫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政府在明確基本醫療公益性定位的基礎上,履行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建設、管理和監督責任,將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人民群眾。
03
新醫改是從醫藥反腐開始的。在反腐的壓力下,推動藥品的集采和帶量采購。通過全國、省際聯盟、三明聯盟、區域聯采等多地多輪集采,發揮以量換價優勢,以平均50%的降價幅度,遏制了藥品臨床推廣的灰色空間。同時,藥品降價為醫療服務價格的適度調整“騰籠換鳥”,也為創新藥的臨床使用留出了空間。醫保DRG\DIP等支付方式改革,也促使醫生更加合理地使用藥品/耗材,這是比帶量采購更為影響深遠的政策。未來的藥品,將回歸品牌與性價比等商品通用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