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從藥物進入I期到上市大約只有10%的成功率,大多數失敗是由于缺乏有效性或安全性,其中有許多是由于人為錯誤或不當的研發計劃造成的,最近FDA乳腺癌專家TatianaProwell指出了抗癌藥物研發中的幾個常見陷阱。
1.習慣性采用盡可能高的劑量
在過去研發細胞毒藥物時,人們發現藥物劑量越大越有效,但劑量越大毒性也越大,所以研究策略是首先確定最大耐受劑量,然后沿著這個劑量探索有效性。但靶向藥物并不是劑量越大越有效,可能在一個較低的劑量就能最大程度地抑制或刺激其靶點,往往增加劑量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導致額外的毒性。我前幾天看的一篇論文也認為,靶向藥物的劑量-效應關系比細胞毒藥物復雜,找到最大耐受劑量后,還應該進一步探索最優劑量。
2.試驗設計中考慮不周
TatianaProwell最近接到了一項大型III期試驗,試驗方案中兩個組的患者都接受新藥,怎么能判斷新藥帶來了什么?試驗中的每個患者都使用了這種藥物。另一個案例是直接將新藥作為一線治療,未考慮到FDA已經批準多個有效的藥物,這會耽誤了受試者的標準治療。當我們研發一種革命性的藥物時,可能需要期中分析(interimanalysis)來盡可能快地知道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期中分析結果與最終試驗結果不符不是小概率事件,期中分析需要縝密的設計并且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
3.對生物標志物的錯誤認識
生物標志物有預后(prognostic)和預測(predictive)兩種,比如HER2過度表達是一種陰性預后因子,意味著高復發、轉移、死亡風險,但HER2同時又是一種預測因子,預示著anti-HER2靶向藥物有不錯的療效。某些研究人員對預后和預測不加區分,在試驗中發現帶有biomarker的患者臨床結果好,就簡單地將這種biomarker與藥物聯系起來。而實際情況可能是,這種biomarker只是一種陽性預后因子,這類患者用其他藥物也會表現很好。
4.其他問題
藥物研發的一個前提是你能生產它并且質量可控,TatianaProwell在FDA的這些年見過太多延期批準的案例,一個主要問題是在臨床試驗期間更改處方,或者忽視生產線專家的意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outcome,PRO),只有極少數廠家知道,可以利用PRO將藥物推上市場,為了確保PRO的嚴謹性,常見不良反應評價標準又是極其重要的。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