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靶向藥物可以縮小病灶,避免不必要的聯合器官切除,還能有效延遲胃腸間質瘤的復發!”據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介紹,近年來胃腸間質瘤的患者大幅度增加,但目前,胃腸間質瘤的診斷與治療面臨幾大難題:誤診率高、易復發轉移、放化療基本無效。日前,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專門成立了胃腸間質瘤(GIST)診療中心,該中心將陸續開展相關疾病的醫學知識講座,為患者提供專業化、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
“胃腸間質瘤對老百姓來說是種相對陌生的疾病,在50-65歲中老年人中發生率最高,其發病率在美國約為每年每百萬人口10~20例,之前有觀點認為這種疾病是罕見病,但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年來胃腸間質瘤的患者出現了大幅度增加的趨勢。”潘教授表示。
他指出,胃腸道間質瘤是一種原發于胃腸道、網膜和腸系膜的間葉性(結締組織)腫瘤,體積較小的間質瘤常無明顯癥狀,通常要在體檢、內窺鏡檢查或其他疾病檢查時才會偶然被發現。隨著瘤體的增大,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痛、黑便和貧血,但這些癥狀也多為非特異性,這也導致胃腸道間質瘤的準確診斷存在一定難度。85%左右的胃腸道間質瘤出現在胃和小腸,由于診斷技術的制約,之前約有70%的胃腸道腫瘤患者最初被診斷為平滑肌瘤等其他肉瘤,這就導致不能及時對癥施治,較低的確診率也使大眾對這一疾病危害的認識嚴重不足。
不僅如此,胃腸間質瘤還易復發轉移、放化療基本無效。所有胃腸間質瘤都有潛在的復發風險,50%的患者最終會復發,總體5年生存率僅為40%-50%,高危患者手術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僅為20%。傳統細胞毒性藥物治療和放化療對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效果較差,腫瘤醫生應用大劑量的放化療來治療胃腸間質瘤患者,不僅沒有療效,也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損害,而且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
“在全球第一個靶向治療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問世之前,胃腸間質瘤的術后5年生存率不足50%;轉移性或復發性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總生存期為12-19個月。作為一線治療治療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的術前治療主要體現在可以通過口服縮小病灶,創造更好手術根除的條件,避免不必要的聯合器官切除;而在手術切除后的輔助治療中,服用這種藥物能延遲復發,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甲磺酸伊馬替尼可使98%患者術后1年維持無復發生存。”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