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又粗又硬又长_鲁一鲁AV2019在线_欧美深深色噜噜狠狠yyy_www.91色.com_色影音先锋av资源网_特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A片喷水_99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_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_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_av免费无码天堂在线_蜜桃色欲AV久久无码精品软件_日美一级毛片_久久久久久久久性潮_国产乱对白精彩_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精品在线_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_开心五月综合激情综合五月_干一夜综合_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新聞
國際新聞
2013年神經/精神領域大事記
發布時間: 2014-04-11     來源: 生物探索
2013年是神經精神領域成就卓著的一年,數項突破性的研究開啟了神經精神相關疾病治療的新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本文將從神經科學進展、臨床精神病學進展以及精神領域重要事件3個方面,對2013年神經精神領域大事件進行盤點。
2013年是神經精神領域成就卓著的一年,數項突破性的研究開啟了神經精神相關疾病治療的新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本文將從神經科學進展、臨床精神病學進展以及精神領域重要事件3個方面,對2013年神經精神領域大事件進行盤點。
神經科學進展
“體外人腦”的誕生
2013年9月,《自然》[Nature2013,501(7467):373]雜志刊出了一項新研究成果,奧、德、英等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多功能干細胞,在試管內培育出了一個模擬人腦的組織(見上圖)。它是一個立體的自組織模型,也是迄今最復雜的“體外人腦”。
研究人員首先使用干細胞培育出腦細胞,接著讓這些腦細胞逐步形成腦組織,最終,其與真實的人類大腦一樣,出現層狀的跡象。
“體外人腦”具有類似于脈絡叢(choroidplexus)、大腦皮質(cerebralcortex)和視網膜組織(retinaltissue)樣的結構。染色之后,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經過16天的發育,該類腦組織已經形成了所謂的前腦(forebrain)、中腦(midbrain)和后腦(hindbrain)等結構。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很多大腦特化區域專有的分子標志物,其中就包括人腦特有的外室管膜下區(outersubventricularzone,OSVZ)。
無論從結構還是功能上來看,“體外人腦”都與人類大腦早期發育時的形態酷似,因此,可以用于研究人腦的發育問題,甚至構建神經發育異常疾病的病理模型,例如,小頭畸形。諾布里克(Knoblich)的課題組使用小頭畸形患者的誘導多能干細胞,已經模擬出小頭畸形癥的發展過程。
盡管這種類腦組織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可能不太適合用于對孤獨癥或精神分裂癥等比較復雜的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疾病進行研究(因為這些疾病牽涉的細胞成熟度更高,涉及到的細胞之間的聯系程度也更加復雜),但研究者也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培育出更加一致的類腦組織,同時也希望能夠在其中加入血管系統,以便讓類腦組織長得更大,發育得更加成熟、完全。
大腦遺傳的多樣性
科學界普遍認為,一個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遺傳信息,基因組的特殊表達模式使得不同細胞的功能各異。然而,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2013,342(6158):632]雜志的一篇文章推翻了上述觀點。
研究者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對100多個神經元進行基因組分析,結果顯示,41%的神經元擁有獨特的DNA拷貝數變異(copynumbervariations,CNV)。這些遺傳差異有可能影響腦細胞的功能,甚至可能塑造我們的人格和學習能力,造成某類人群對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易感性。
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搞清楚大腦中神經元DNA拷貝數的變化是否會引起基因表達變化以及如何影響基因的表達。目前的技術是允許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基因拷貝數變化和基因表達變化雙重分析的。
精神疾病之間的遺傳關聯
目前,對于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我們仍知之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精神疾病與遺傳危險因素有關。
2013年,精神疾病基因組協會跨疾病研究組(Cross-DisorderGroupofthePsychiatricGenomicsConsortim)首次公布了雙相障礙、抑郁障礙、精神分裂癥、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5種主要精神疾病之間存在重疊遺傳風險的證據。
2013年2月發表在《柳葉刀》[Lancet2013,381(9875):1371]雜志的研究報告指出,兩個與神經元鈣平衡相關的基因,即CACNA1C和CACNB2單核苷酸多態性與上述精神障礙有關。電壓門控鈣通道信號轉導過程有可能成為治療精神障礙頗有前途的治療靶點。
同年8月,該研究組在《自然·遺傳學》[NatGenet2013,45(9):984]雜志上再度發表論文,將數以千計罹患上述5種精神障礙之一的患者的全基因組數據與健康對照者進行了比較,計算出5種精神障礙之間的遺傳重疊度。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和雙相障礙之間的遺傳重疊程度為15%,與抑郁障礙之間為9%,與ASD之間為3%;雙相障礙與抑郁障礙之間的遺傳重疊程度為10%。這項研究只著眼于多種疾病共有的基因變異體,而事實上,這些精神障礙之間的基因重疊性可能更高。
精神疾病基因組協會跨疾病研究組的研究結果將有助于發展更科學的診斷系統,同時也將為進一步了解個體患病的機制,以及精神疾病新型治療方法的研發提供理論依據。
孤獨癥基因組學研究獲新突破
近年來,孤獨癥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孤獨癥是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而導致的發育障礙,人們常稱孤獨癥兒童為“星星的孩子”,孤獨癥基因組學研究的新突破或可讓“星星的孩子”遠離孤獨。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多倫多兒童醫院及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機構,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的方法,成功鑒定出一系列與孤獨癥相關的遺傳突變和風險基因,該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AmJHumGenet2013,93(2):249]。
研究人員對32個孤獨癥家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并在全基因組范圍內對單堿基突變、拷貝數變異以及插入/缺失等進行檢測,用以鑒定與孤獨癥相關的基因,由于功能缺失或錯義變化而產生危害的新生突變或罕見的遺傳性突變。在32個家系中,研究人員在6個家系(19%)中鑒定出新生突變,在10個家系(31%)中鑒定出X染色體連鎖或常染色體遺傳性變異。所鑒定出的純系突變比例高于以往的研究報告,這表明全基因組測序能夠更全面地覆蓋到所有位點。研究人員共在9個過去已知的與孤獨癥相關的基因、4個新發現的孤獨癥相關的基因以及8個候選孤獨癥風險基因上鑒定出有害的突變,例如,與FMR1基因相配位參與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的CAPRIN1和AFF2基因,與社會認知缺陷相關的VIP基因,能夠造成與孤獨癥相關的CHARGE綜合征的CHD7基因,以及SCN2A、KCNQ2、NRXN1基因等。
該研究為孤獨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遺傳學資源,且或將成為探索孤獨癥病理機制以及開發新的治療手段的極為關鍵的一步。此外,孤獨癥全基因組測序的結果還將有助于孤獨癥的早期診斷。
遺傳學數據庫的開發
精神疾病遺傳學數據庫的建立對于了解研究現狀和指導后續實驗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晶研究員領銜的研究組,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開發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遺傳學數據庫》和《重癥抑郁障礙多學科交叉數據庫》,填補了中國精神疾病遺傳學數據庫領域的空白。2013年,王晶研究組再次將生物信息學與基因組學技術應用于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和遺傳機制研究,開發了新的《雙相障礙(BD)與精神分裂癥和重癥抑郁障礙交叉研究遺傳學數據庫》(BDgene數據庫)。
該數據庫整合了來自800多篇文獻的多種類型的BD遺傳因子,以及來自疾病交叉研究中精神分裂癥和重癥抑郁障礙的研究結果,為全面理解雙相障礙遺傳學研究現狀、深入研究雙相障礙的遺傳基礎、探討其與精神分裂癥和重癥抑郁障礙的共享遺傳機制,以及進一步指導后續實驗室研究提供了廣泛而可靠的數據集。
抑郁障礙病因新觀點
對于抑郁障礙的病因,科學界一直沒有明確的認識,一般認為抑郁障礙是5-羥色胺(HT)不足所致。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授斯科特·湯普森(ScottM.Thompson)進行的新研究結果顯示,抑郁障礙是由腦細胞彼此溝通能力失調導致的。該結果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NatNeurosci2013,16(4):464]雜志。
研究人員比較正常和抑郁大鼠的腦細胞活動后發現,抑郁大鼠大腦中的5-HT水平沒有變化,但興奮性交互作用出現異常,5-HT試圖增強神經元之間的對話,但信號無法通過。
該結果預示著人們對于抑郁障礙病因及治療認識的重大轉變,即,抑郁障礙及其他精神疾病單純依靠改善神經遞質的治療是不夠的,尋找新的更有效的抗抑郁藥物,應從提高5-HT水平向增強興奮性連接轉變。
生物標志物與精神疾病診斷
2013年發表在《抑郁與焦慮》[DepressAnxiety2013,30(4):307]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自殺意念高的重癥抑郁障礙(MDD)患者的炎癥水平(通過血液檢測證明)顯著高于自殺意念低的MDD患者及無MDD的健康對照者。血液中的促炎細胞因子白介素(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炎細胞因子IL-10以及C反應蛋白(CRP)等炎癥標志物可用于檢測抑郁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
一項發表于《腦》[Brain2013,136(Pt9):2825]的研究首次報告了嬰兒腦部異常與孤獨癥有關。研究者指出,被診斷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在嬰兒期存在過多的腦脊液及增大的大腦,上述異常或許能作為早期識別這種嚴重發育障礙的潛在性生物標志物。
達扎尼(Dazzan)等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精神病學》[JAMAPsychiatry2013,70(10):1031]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大腦皮層褶皺的程度與抗精神病類藥物的療效相關,腦回形成較少的精神疾病患者藥物治療效果差。因此,通過神經影像學觀察腦部“褶皺”,可預測抗精神病類藥物是否有效。
臨床精神病學
大腦萎縮:疾病進展所致還是長期服用大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所致?
南希·安德烈亞森(NancyAndreasen)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志》[AmJPsychiatry2013,170(6):609]的一篇文章,對202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平均隨訪7年,每6個月隨訪一次并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
結果顯示,長時間復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大腦完整性存在不良影響,復燃時間與大腦整體體積和額葉體積明顯減少有關。此外,長期暴露于大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與患者額葉、顳葉皮質及頂葉體積減小相關。該研究結果提示,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維持治療,應使用“最小有效劑量”。
氯(律)胺酮可能填補抗抑郁治療的空白
抑郁障礙患者會出現與情緒調節相關腦區的神經突觸數量減少,雖然抗抑郁藥物可逆轉或阻滯這一神經缺損,但其起效需幾周到幾個月時間。
氯(律)胺酮是一種N-甲基-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受體拮抗劑,有關氯(律)胺酮最大規模的、發表于《美國精神病學雜志》[AmJPsychiatry2013,170(10):1134]的研究已證實了氯(律)胺酮的快速抗抑郁效果,為調節NMDA受體以緩解嚴重及慢性抑郁提供了進一步證據。研究表明,氯(律)胺酮能快速促進突觸生成,逆轉由慢性應激導致的神經損傷。這種作用機制與目前應用的抗抑郁藥物作用機制不同。
另外,2013年10月15日在線發表于《分子精神病學》(MolPsychiatry)雜志的一項由耶魯大學開展的研究表明,一種正在開發中的NMDA通路新藥lanicemine(AZD6765)具有與氯(律)胺酮相仿的抗抑郁作用,且沒有氯(律)胺酮作為毒品被濫用的危險副作用。目前該藥物臨床試驗已進入Ⅱ期。
視頻游戲訓練增強老年人的認知能力
老年人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認知能力下降,嚴重者可以發展為老年癡呆。加扎里(Gazzaley)等為老年人設計了的一個叫做NeuroRacer的電子游戲,其特別之處在于,不僅僅是為了娛樂,還能提高老年的認知能力。該結果2013年9月發表于《自然》[Nature2013,501(7465):97]雜志。
研究者對老年人在游戲前后進行認知測試,結果顯示,除多任務處理能力外,老年人的記憶力、專注力等認知指標也有明顯改善。腦電波監測結果也證實了老年人大腦前額葉的認知功能得到了改善。
目前,加扎里及其同事正在研發精神疾病治療相關的電子視頻游戲。盡管電子游戲不可能完全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癥狀,但可預見的是,這些正在開發的游戲對患者肯定是有幫助的。
睡眠對大腦健康的重要性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發表在《科學》[Science2013,342(6156):373]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睡眠時,清除大腦中廢物的系統最活躍。研究人員應用一種叫做離子導入的技術來研究睡眠及清醒小鼠腦中的液體流動。結果顯示,睡眠小鼠腦中的組織間隙比清醒小鼠腦中的組織間隙要大60%;睡眠小鼠的腦清除廢物[例如,β淀粉樣蛋白(Aβ),一種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蛋白]的能力更強,睡眠小鼠Aβ流出腦的速度會快2倍。因此,睡眠可促進大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并起到保護作用。這可能改變科學家對睡眠的生物目的的理解,指出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式。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JAMANeurol2013,70(12):1537]的一項研究表明,老年人睡眠障礙(包括睡眠時間短和睡眠質量差)與腦內Aβ的增加有關。研究者采用11C標記的匹茲堡復合物B-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11CPiB-PET)成像分布容積比率(DVR)來評估Aβ沉積。結果顯示,在校正潛在混淆因素后,患者自我報告的睡眠持續時間較短與平均皮層DVR(P=0.005)和楔前葉DVR(P=0.007)測定的Aβ負擔增加具相關性。自我報告的睡眠質量差與楔前葉DVR測定的Aβ負擔增加具相關性(P=0.03)。
生活方式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咖啡對于精神健康的影響
咖啡與自殺似乎風馬牛不相及。2013年7月,一項發表于《世界生物精神病學雜志》(WorldJBiolPsychiatry)的研究卻將兩者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該研究顯示,每天飲用數杯咖啡可使自殺風險降低50%,且男女性均適用。
今年1月,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Neurosci)雜志的研究顯示,與僅服用安慰劑者相比,服用咖啡因藥片的測試者在記憶力測試中表現更好。
盡管上述研究結果令人振奮,但研究者并不推薦那些存在抑郁情緒的成年人增加咖啡的飲用量。因為大部分個體都有與其機體相適應的最佳咖啡攝入量,盲目增加攝入量或將造成令人不愉快的結果。
吸煙及酗酒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英國倫敦大學的學者發表于《英國精神病學雜志》[BrJPsychiatry2013,203(2):120]的一項大規模縱向研究,評估了45-69歲人群吸煙、飲酒與認知能力的關系。結果表明,與不吸煙和(或)適度飲酒的對照組相比,那些吸煙且大量飲酒者伴有快速增齡性認知能力下降。此外,吸煙和大量飲酒的聯合影響大于單一吸煙或大量飲酒的影響。
因此,從公眾健康的角度來看,研究人員建議人們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減慢認知能力的下降。人們應該少吸煙或者戒煙,盡量避免大量的飲酒,尤其對于中年人更是如此。
大腦“刺激”技術的發展
電刺激有助于大腦“剎車”
大腦刺激技術可以通過改變精神疾病下掩藏的神經通路功能異常,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療。
大腦中具有一個抑制或制動反應的回路,來控制個體的行為和情緒。發表在《神經科學雜志》[JNeurosci2013,33(50):19611]的一項研究表明,無害的電刺激可以通過刺激制動回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執行簡單的任務,在任務中他們需要用自制力來減緩他們的行為。同時,研究者使用腦成像技術,確定參與者的前額葉皮質(大腦的“指揮和控制中心”)中與行為聯系在一起的區域,精確找出激活后可使參與者“制動”能力更有效的特定區域。然后,他們把電極置于與行為有關的前額葉皮質特定區域的大腦表面,通過覺察不到的、計算機控制的放電,研究人員能夠在參與者需要時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這可能會給行為障礙(例如,強迫癥和抽動綜合征)患者帶來好處。
深部腦刺激(DBS)在精神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發展
DBS從最初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用于原發性中重度帕金森病(1997年)、特發性震顫(1997年)和原發性肌張力障礙(2003年)的治療,到被用于精神疾病(重度強迫癥)的治療(2009年),共經歷了12年的時間,DBS在精神臨床領域的應用范圍在不斷被拓寬。
神經病學家海倫·梅伯格(HelenMayberg),從10年前首次嘗試DBS療法至今,使用該療法已治療了超過200例抑郁障礙患者,40%-60%的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論文發表于《科學》[Science2013,342(6158):548]雜志。
2013年發表于《柳葉刀》[Lancet2013,381(9875):1361]雜志的研究,首次探討了DBS在神經性厭食癥中的應用。結果顯示,DBS可使一半受試者的情緒得到改善,受試者的體質指數(BMI)也有所提高。
TMS在精神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發展
經顱磁刺激(TMS)為1985年由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巴克(Barker)等創立的一種新的神經電生理技術,具有功能方面的獨特性和無創、無痛、操作簡便及安全可靠等優點。TMS可以分為單脈沖刺激、雙脈沖刺激和連續脈沖刺激3類。目前,使用較多的是連續脈沖刺激,即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rTMS在2013年前已被證明對抑郁障礙以及與阿爾茨海默病(AD)有關的語言障礙有效。2013年,有關rTMS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碩果累累。
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年會上提到,TMS可誘導具有統計學及臨床意義的應答,有助于難治性抑郁患者急性期癥狀的緩解,這一效果持續時間可長達1年。
2013年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BiolPsychiatry2013,73(6):510]雜志和《精神病學研究雜志》[JPsychiatrRes2013,47(8):999]的研究顯示,rTMS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工作記憶和強迫癥(OCD)患者的相關癥狀。
另外,2013年,FDA已批準Brainsway公司生產的經顱磁刺激系統用于治療難治性重癥抑郁障礙(詳見http://www.accessdata.fda.gov/cdrh_docs/pdf12/k122288.pdf)。
抗抑郁藥物家族新成員
新的抗抑郁藥物的上市給抑郁障礙患者帶來了福音。2013年7月26日,FDA批準森林實驗室的新型5-羥色胺(5-HT)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類藥物左旋米那普侖(levomilnacipran)用于治療成人重癥抑郁障礙。這是FDA批準的第4種SNRI類藥物,它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抑制作用要強于對5-HT的類似作用。
2013年9月30日,FDA批準武田制藥與靈北制藥共同研發的沃替西汀(vortioxetine)用于治療成人重癥抑郁障礙。該藥物被認為是一種新型多模型抗抑郁藥物,體外研究顯示其可拮抗5-HT3、5-HT7及5-HT1D受體,激活5-HT1A受體,部分激活5-HT1B受體及抑制5-HT的轉運。
精神領域重要事件
美國“腦計劃”與歐盟“人腦工程”的實施
2013年4月,奧巴馬宣布實施可媲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學項目——“腦計劃”,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也在2013年初宣布,“人腦工程”為未來10年的“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并為此設立專項研發計劃。
美國“腦計劃”整個項目將花費數10億美元,目的是繪制一幅囊括大腦所有活動的詳圖,幫助研究人員找到治療、治愈甚至預防老年癡呆、癲癇和創傷性腦損傷等腦部疾病的新方法。
歐盟“人腦工程”整個項目估計將花費11.9億歐元,旨在建立大腦工作的完整的計算機模型,用于模擬藥物的治療。
盡管歐盟“人腦工程”與美國“腦計劃”有很大不同,但兩者可以互為補充,美國“腦計劃”發現的新數據可以支持歐盟“人腦工程”;歐盟“人腦工程”在模擬過程中發現的新數據也可以給美國“腦計劃”研究帶來一些啟示。毫無疑問,歐美這兩項科研計劃將推動人類神經精神科學的大步前進。
DSM-5發布
2013年5月18日,《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發布,這是19年來DSM的首次全面更新。
與DSM-Ⅳ-TR相比,DSM-5有3個主要的變化:去掉多軸診斷系統,增加維度診斷體系,重新編排疾病章節及歸類。
五軸診斷系統被“無”軸診斷體系取代,其目的在于規避精神障礙之間人為的界線。放棄五軸診斷系統也是為了給DSM-5中自帶的疾病嚴重程度與損害量表以施展的空間,以更好地幫助醫生評估和監測患者的病情,有助于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然而,自DSM-5修訂之初就引發了很多爭議。DSM是基于疾病癥狀進行分類的,單純從一個方面來理解精神疾病是不全面的,這也是DSM經常被詬病的原因。很多專家、學者認為,DSM-5診斷標準過于寬泛,擴大了精神疾病診斷范圍,為某些可能實際上存在日常問題的患者貼上了精神疾病的標簽。在DSM-5出版之前,美國國立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所長托馬斯·因塞爾(ThomasInsel)就在其博客上公開宣布,NIMH將不再使用該手冊指導其研究。
為了取代DSM-5,NIMH目前正在開展一項致力于制定研究領域標準(RDoC)的新項目,以開發新的診斷標準和基于遺傳、生理和認知數據而非僅局限于癥狀的治療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實施
從1985年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立法工作算起,到2012年終獲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整整走過了27個年頭,終于在2013年5月1日正式施行。
這部法律填補了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的法律空白,有利于提高公眾心理健康水平,維護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保障和促進精神衛生事業發展。
 
 
代理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五华县| 仁布县| 泽库县| 合水县| 高州市| 山东省| 柏乡县| 萨迦县| 漳州市| 正镶白旗| 山丹县| 漯河市| 武清区| 锦屏县| 浦东新区| 固阳县| 津市市| 育儿| 广昌县| 河东区| 沂源县| 安塞县| 柳林县| 潮州市| 澜沧| 上饶市| 安宁市| 扎兰屯市| 安仁县| 灵台县| 丰台区| 桦南县| 德州市| 兴业县| 商洛市| 恭城| 介休市| 兰西县| 诏安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