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9日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提出嚴控公立醫院規模,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留出社會辦醫的發展空間。
在政策利好下,民營醫院將迎來資本大佬的競逐。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下半年以來,已經有獨一味、復星醫藥等6家上市公司通過并購或成立子公司等方式布局14家民營醫院,掀起醫院并購盛宴。
扶持細則出臺
本次出臺的《意見》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提供了三大實質性利好。首先是嚴控公立醫院規模,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其次是獨資醫院審批權下放到省級;第三是允許醫師多點執業,保障非公機構享有平等權益。
《意見》提出,嚴格控制公立醫院發展規模,留出社會辦醫的發展空間。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地區,在滿足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情況下,支持并優先選擇社會信譽好、具有較強管理服務能力的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部分公立醫院(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的改制重組。
《意見》要求,進一步放寬境外資本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范圍,將香港、澳門和臺灣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地域范圍擴大到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鼓勵社會資本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舉辦高水平、規模化的大型醫療機構或向醫院集團化發展。允許醫師多點執業,保障非公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政策知情和信息占用等公共資源共享方面享有平等權益。
知名醫藥投資專家姜廣策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此次《意見》出臺一方面有利于破解非公立醫療機構面臨的資源“瓶頸”,比如在重點科室建設、資金扶持方面可以分配到一些“硬指標”;另一方面能倒逼公立醫院提高效率。
此前非公立醫療機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以開元投資旗下的高新醫院為例,其強勢科室包括神經內科、產科、心內科和普外科,是國內首家民營三甲醫院,但由于屬于民營性質,并未獲得政府的相關扶持基金。
民營醫院受青睞
近幾年各路資本加大在醫院市場“跑馬圈地”的步伐。目前我國非公立醫院系統處于“三足鼎立”:包括從“赤腳醫生”起家的福建莆田幫;其次是上市公司系,如復星醫藥、愛爾眼科、康美藥業、馬應龍等先后延伸產業鏈至醫療服務板塊;第三是外資醫院,如臺灣臺塑集團的長庚醫院,聯新醫療的禾新醫院等。
據數據,2013年共有30家上市公司宣布進入民營醫院市場,其中已有6家通過并購或成立子公司等方式布局14家民營醫院。
勢頭最猛的屬獨一味。2013年獨一味接連完成對5家民營醫院股權或部分經營收益權的收購。復星醫藥旗下也收購了濟民醫院、廣濟醫院、鐘吾醫院、廣州南洋腫瘤醫院等民營醫療機構。貴州百靈收購了貴陽市天源醫院100%股權,并計劃收購后以超募資金對天源醫院增資。康美藥業則與吉林梅河口市政府簽訂了《醫療產業戰略合作框架意向書》,并購梅河口市婦幼保健院、市友誼醫院、市中醫院三家公立醫院。
姜廣策表示,目前腫瘤類專科醫院的平均利潤在30%左右,綜合類醫院在15%左右,如果以連鎖店的方式鋪開規模,其效益更為可觀。
在三屋集團大石創投副總裁戴偉國看來,投資民營醫院最重要的是獲得了銷售渠道。在國內藥品銷售市場上,醫院占據了80%的份額,對制藥企業而言,醫院這一渠道顯然關系著其命脈。
此外,據金融情報所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接近3億,老人的醫療費用較高,將催生更多的剛性醫療需求。同時伴隨著單獨二胎政策放開,新的“嬰兒潮”將來臨,但現存的兒童醫院基數小,因此專科婦產醫院以及兒童醫院發展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