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9日正式對外發布消息,該校生命學院教授、博士導師黃志偉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目為《艾滋病病毒Vif“劫持"人CBF-β和CUL5E3連接酶復合物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同時,《自然》雜志《新聞與視點》欄目撰文對該項研究進行了重點推薦。
據悉,該項研究是人類自1981年首次發現艾滋病病毒以來,第一次成功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領域一直關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破解了這一領域30余年的謎團。
“30多年來,人類對治療艾滋病一直沒有有效療法,關鍵在于艾滋病病毒的9大基因中的病毒感染性因子Vif的結構未被破解。”黃志偉教授對中新社記者講,Vif可以說是艾滋病病毒在傳播中“針對”人類進化而生的,它的作用就是在“人體免疫細胞內進行病毒生成和復制”。
“30來年,全世界艾滋病病毒領域的科學家們都在立志解析VIF的結構。”黃志偉說,盡管人類對艾滋病病毒的科學研究已有30多年歷史,而且早期的研究揭示艾滋病病毒的毒力因子Vif蛋白對艾滋病病毒的復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Vif自身或其功能性復合物的原子水平的結構解析一直未有進展,該結構可以說是世界頂級結構生物學家們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
此次,黃志偉研究組闡明了Vif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E3連接酶復合物的分子機制。也就是說,是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解釋了Vif的結構,并為未來艾滋病治療從“雞尾酒式”的混合用藥方式,轉向設計靶向治療藥物開辟了一條新路。
“艾滋病病毒好比是一把鎖,該項研究的成功就是勾畫出了鎖的構造,為生產出‘治療藥物’這把開鎖的鑰匙提供了結構基礎。”黃志偉教授向中新社記者形象地描述著。據介紹,該項艾滋病研究領域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對人類最終攻克艾滋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也標志著中國在艾滋病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此外,黃志偉教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該研究組已與中國某高校藥物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進入艾滋病靶向治療藥物的進一步研發階段。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