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中國大地被一團“乙肝疫苗”陰云所籠罩,幾乎所有的中國乙肝疫苗生產廠商都身陷其中,不斷惡化的態勢也激發了民眾對于乙肝疫苗接種安全性的疑慮,“疫苗猶豫”現象愈演愈烈,甚至不少家長開始拒絕為孩子接種該疫苗。
被妖魔化的“乙肝疫苗”
可以說,在這一事件發酵的過程中,民眾內心疑慮的產生源自對乙肝疫苗接種安全性的擔心,而這種擔心經過部分媒體的主觀猜測后,正在被無限放大。
通過對中國部分媒體的報道觀察發現,“致人死亡的乙肝疫苗”、“問題疫苗”、“奪命苗”等字眼反復出現,不斷沖擊著民眾的脆弱神經,直至民眾對于乙肝疫苗接種信心的坍塌。
事實上,針對這一事件的起因,中國相關部委正在加緊調查,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尚未發現有證據證明嬰兒的死亡和乙肝疫苗有關。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眾媒體卻充當了該事件的“審判者”角色,被妖魔化的“乙肝疫苗”正逐漸成為民眾內心的一種恐懼。
民眾“乙肝疫苗知識”嚴重短缺
中國的“疫苗亂象”除了媒體層面的不科學報道外,中國民眾對于“乙肝疫苗知識”的短缺現象在這起事件中也得到凸顯。乙肝疫苗事件爆發后,中國民眾顯得無所適從,這使得“乙肝疫苗致人死亡”的言論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擴大。其實,乙肝疫苗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首先,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外衣殼蛋白,這種表面抗原不含病毒遺傳物質,本身并不具備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可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的能力。由此可見,乙肝疫苗本身并不能致人死亡,而且即便是失效的乙肝疫苗,在接種人體后,也只不過起不到對人體的免疫效果而已。
其次,從疫苗的質量標準來看,中國的疫苗質量標準并不低于歐盟等發達國家,甚至在部分指標方面還略有優勢。
“乙肝疫苗致死”的言論在經過部分媒體的炒作后,產生了足夠的破壞力。中國的一項民間調查顯示,在給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的問題上,很多家長持“猶豫”的態度,這也間接造成了中國民眾群體性“疫苗猶豫”現象的產生。
世衛:中國疫苗總體安全、有效
乙肝疫苗事件發生后,不少民眾對中國疫苗的質量和監管產生懷疑,認為國產疫苗不如進口疫苗。對此,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認為:中國的疫苗管理體系已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中國疫苗監管達到國際水準。
乙型肝炎是一種可能致命的肝臟感染。乙肝病毒可引發慢性肝病及慢性感染,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風險。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佳方式。預防傳染病接種疫苗是重要手段,免疫接種是防控乙肝、麻疹等流行病的最有效手段,更是保護兒童健康的最有力武器。而疫苗異常反應發生的概率很低,不能因噎廢食,因個別疑似病例喪失對疫苗的信心。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指出,總的來說,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中國的乙肝疫苗免疫規劃項目已使5歲以下兒童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從乙肝免疫規劃項目實施前的超過9%,降低到了現在的不到1%。
若中斷“疫苗接種”將后果嚴重
民眾“疫苗猶豫”的現象,不只發生在中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就曾因類似情形導致民眾抵制百日破疫苗而中斷接種,結果于1979年日本爆發百日咳疫情,1.3萬人發病,41人因此喪命。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英國,1998年英國某權威媒體報道稱“麻腮風三聯疫苗可能引發自閉癥”,經媒體輪番報道后,不少家長拒絕為孩子接種該疫苗,導致英國麻疹易感人群不斷累積,最終導致英國麻疹疫情的爆發。而經過科學家們長期研究,最終未發現這款疫苗和自閉癥有任何關聯。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目前發生在中國的“乙肝疫苗事件”正在走前者的“老路”。不科學、不嚴謹報道的不斷發出,也將進一步加重中國民眾對于乙肝疫苗接種的憂慮,直至引起全社會的恐慌。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民眾最需要的其實是理性聲音的傳遞,而這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作為“無冕之王”的媒體,更應該堅守住這最基本的職業操守,提高自身辨別信息和應對不科學信息干擾的能力,緩解或消除民眾對于疫苗安全性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