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健康險市場已提前嗅到了冬去春來的氣息。據保監會最新數據,今年前11個月,全國保險業共實現保費收入15886.38億元,同比增長11.53%,已超過2012年全年的保費總額,而增速較快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健康險和農業保險,其中健康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1022億元,同比增長28.58%,平安健康、人保健康、和諧健康、昆侖健康這4家健康險公司的規模保費均高速增長。而太平保險一銷售人士透露,元旦后各大保險公司重大疾病險還將全面上調價格。
隨著健康險保費迅猛增長以及政策利好頻出,各家保險公司對健康產業也有了新的視角與行動,以健康風險管理為突破口來完善健康產業鏈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平安健康險發力互聯網
近日,平安健康險“換帥”的消息令一直平靜的健康險市場掀起了不小波瀾。
12月18日,業界傳出阿里巴巴集團原副總裁王濤將加入平安集團,擔任平安健康險首席執行官一職,接替平安健康險董事長陸敏的工作。這也是繼華夏基金原副總經理張后奇出任平安養老總經理后,平安集團再次迎來的一位“跨界”高管。資料顯示,王濤于2004年11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曾任技術副總裁、阿里軟件總裁等職位,為馬云手下的“五虎將”之一。2009年,王濤辭職創業,成立炬騰網絡技術公司。
“其實除了王濤,平安近期還挖了不少互聯網企業骨干。能在如此專業的健康險領域大膽起用跨界人才,平安這次要在傳統健康險業務上轉型的決心已經很明顯了,其實最終就是要打造一個互聯網化的健康管理整合平臺。”一位接近平安集團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本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平安頻頻從互聯網界挖人,至今已有數十位高端人才被招至麾下。5月,巴西人費莫雷(FernandoMoreira)出任平安渠道公司董事長兼CEO,費莫雷之前為匯豐派駐平安的后援項目顧問。7月,中國臺灣“中國信托銀行”原首席創新官及銀行卡、支付業務CEO屠德言加盟平安集團,分管創新中心和創新基金,負責規劃和推動集團重大業務模式創新和科技應用創新。去年,曾于Intel、eBay及AMD等互聯網企業任職多年的資深經理人吳世雄接手平安金融科技,打造孵化互聯網創新業務的平臺。更早時,時任中國臺灣臺新金控首席運營官的計葵生進入平安集團籌備互聯網創新,后出任平安集團首席創新執行官,今年改任陸金所董事長。
事實上,盡管在外資股東產品、風控經驗以及集團交叉銷售的助力下,平安健康險近年來保費收入大幅攀升,但在商業健康險盈利及規模拓展依舊是行業性難題的情況下,定位于高端醫療保險的平安健康險公司目前仍暫時未有盈利。而從此次平安互聯網化的人才戰略中也能看出,健康管理即將成為馬明哲布局互聯網金融的重要一步棋。
健康管理產業云涌
一位從事健康險理賠多年的人士對記者坦言,目前健康險公司及健康險業務難做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保險公司在和醫療機構合作的過程中,醫院處于強勢的地位,在用藥、理賠信息上的不透明以及數據不共享等,都會導致較難控制醫療費用風險,因此賠付成本總是居高不下。“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搭建自己的健康管理平臺來控制風險。”
記者注意到,除了平安,近來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進軍健康管理產業。今年11月11日,保監會正式批準新華保險投資設立新華卓越健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新華保險持有該公司100%的股權。據新華保險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公司已在西安、武漢、青島、成都、鄭州設立了健康管理中心,接下來還會在長沙、重慶、合肥、煙臺、濟南、寶雞、呼和浩特各地設立。
此外,人保也選擇了與藥企聯合的方式來搭建健康管理平臺。去年6月,人保資本、人保健康與康美藥業簽訂合作協議,在北京共同成立健康管理公司;今年3月,人保康美(北京)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冊;10月底,康美藥業獲得商務部對其從事直銷經營的批復,意味著雙方的合作在短期內即可開展。
據悉,健康產業包含有金融保險業、健康風險管理業、醫療產業等眾多產業,但我國健康風險管理業發展滯后,健康產業的主流部分僅是醫院和醫藥產業,而這兩項僅占美國的33%。
明年主打健康險
盡管壽險業整體仍在艱難轉型,國內健康險市場已經開始悄然變化。
長江證券研究員劉俊統計,自8月5日保險產品費率市場化改革以來,市場上費改新產品上市和籌備的有30多款,其中接近40%為健康險產品,20%為年金產品。“費改將開啟以健康險和年金為主導的市場,這有助于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更令業界興奮的是,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養老和健康服務業的政策,未來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將成為壽險行業的主要產品,中國人壽也在為這種變化做準備。”在近期中國人壽2013年全球開放日活動上,中國人壽總裁萬峰表示。
據介紹,自去年8月商業保險公司承辦大病醫保項目啟動后,中國人壽已在21個不同省、市、縣、區競標成為承辦方,僅今年上半年就有12.7億元大病醫保保費進賬。顯而易見,對于大病醫保,雖然有關部委要求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進行經營,但商業保險公司的機會則在于要把政策性保險轉化為商業險機遇。“我們把它看做是戰略性業務。它為公司圈進了大量的客戶資料,在大數據時代,通過系統分析這些客戶的需求,我們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理財、保障產品。”國壽相關負責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保監會還發布了《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并宣布從2013年12月31日起,用于重疾險產品的法定準備金評估工作。記者從多家壽險公司了解到,他們均將在該表基礎上研發新的重疾險產品,新產品將于明年陸續上市。
“2014年利率市場化將加劇泛資產管理競爭格局,保險行業產品形態回歸保障將會邁出實質步伐。”劉俊指出,高利率環境還將持續,這將倒逼分紅險市場占比下滑,而費改新產品會推升健康險銷售熱潮,成為明年開門紅的重要戰略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