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專家警告稱,中國應進一步努力控制心臟病和糖尿病等長期被忽視的非傳染性疾病患病人數的增加勢頭,目前這一趨勢已對中國經濟構成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駐中國代表施賀德(Bernhard Schwartlander)周二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非傳染性疾病令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挑戰,而且造成社會負擔,如果不采取行動,聽由此類疾病奪去生命、影響社會和經濟發展,那么未來要付出的代價將是沉重的。
出席該新聞發布會的還有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國家衛生計生委)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代表。
施賀德說,吸煙率居高、缺乏鍛煉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引發疾病的原因。他表示,中國政府應采取措施解決這些一直以來被忽視且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施賀德說,到2015年,最近十年內與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死亡及并發癥造成的經濟負擔將達到5,000億美元。他表示,如果2040年之前每年將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達到10.7萬億美元。
中共領導人周二公布的三中全會會議公報基本未將衛生保健列入改革議程,但簡要提及了增進人民福祉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國在2009年進行了醫療體系改革,建立了全民醫保制度,為居民提供更多享受醫保的途徑。
中國目前正面臨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同時還面臨慢性疾病多發難題。中國有數百萬人從農村地區涌向大城市,這導致吸煙和飲酒人群大幅增加,并且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普遍,而這些都是誘發疾病的生活習慣。
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李光偉說,目前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患病率達到11.6%,患者人數超過了俄羅斯的總人口數。中國衛生部稱,中國85%的死亡都是因慢性疾病造成的。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的這一比率為70%;世界衛生組織稱全球63%的死亡是由慢性病所致。
專家稱,資金依然是個大問題。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在衛生方面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共計2.3%,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為9.7%。
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王斌說,社區診所超負荷運轉,解決衛生問題的財力不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副主任姜垣表示,控煙資金投入依然不足,政府去年僅劃撥了人民幣2,000萬元(約合330萬美元)資金用于控煙。
施賀德說,世界衛生組織為中國設定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吸煙率降低至少30%,但中國完成這一任務的可能性不大。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目前中國1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28%的人吸煙,數量達到3.01億人,而且每年中國有超過100萬人因吸煙誘發的疾病而死亡。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的煙民人數為4,380萬。
專家稱,改善衛生環境的責任不應全部由政府來承擔,民眾應也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吃鹽、多運動、克服吸煙和飲酒等不良習慣。王斌說,每個人的健康都是自己的,目前中國處于重要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