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舟團隊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達里奧·內里(Dario Neri)教授實驗室合作,采用DNA編碼分子庫技術,實現了“掃條碼找新藥”,有望大幅縮短創新藥物的研發周期。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這也是重慶大學科研人員首次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該雜志發表論文。
此外,31歲的李亦舟,這位重慶大學藥學院研究員也迎來了自己與妻子的可愛寶貝。
自謙“不是學霸”,卻一路保送至北大
李亦舟看起來像是個大男孩,還是一臉稚氣未脫的樣子。不過,已升級為“奶爸”的他笑稱,“當爸爸了,不年輕了。”
雖謙稱“我不是學霸”,但學生時代的李亦舟妥妥地是“別人家的孩子”。2005年,在重慶市第一中學讀高三的他,因獲得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重慶賽區一等獎,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在那里我認識了施章杰教授,他火一樣的工作熱情激發了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李亦舟說,本科畢業后他獲得了在北京大學碩博連讀的機會,師從剛剛學成歸國的李笑宇研究員,研究方向也轉為化學生物學。在導師的指引下,李亦舟對制藥方面的應用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知道瑞士在制藥方面很先進,于是申請前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做博士后研究。”李亦舟說,2002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里希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而李亦舟的老師達里奧·內里教授正是庫爾特·維特里希的學生。在瑞士期間,李亦舟和達里奧·內里一起進行DNA編碼分子庫技術方面的研究。
2017年,李亦舟被重慶大學從瑞士引進回國,在該校藥學院擔任研究員,并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他在重慶大學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并繼續與達里奧·內里團隊合作開展研究。
建DNA編碼分子庫,實現掃碼找新藥
“如果把分子庫中的化合物比喻成無數把‘鑰匙’,那么醫治某種疾病的靶點就是需要打開的‘鎖’。”李亦舟說,研制新藥就是在無數把“鑰匙”中找到能打開“鎖”的那一把。不過目前跨國藥企通常采用高通量藥物篩選技術,篩選“鑰匙”的方式很慢,要配一把、試一把,合成并篩選上百萬個分子甚至需要十多年時間。
DNA編碼分子庫技術是一項新興的藥物研發手段。該技術將化學合成與基因編碼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能高效構建超大規模分子庫(1012個化合物),并針對疾病相關靶標進行高通量篩選。該技術實現了在普通科研實驗室條件下,以低成本、高效完成過去只能在大型制藥公司才能進行的高通量篩選。它被稱為“掃條碼找新藥”技術。
李亦舟團隊和達里奧·內里團隊合作,采用DNA編碼分子庫技術,耗時3年多人工合成了3500萬個不同的化合物。然后,他們運用編碼技術,為每一個化合物都貼上獨一無二的DNA條形碼。“我們在化合物設計思路上模擬抗體特征,希望克服傳統小分子藥物的局限,發展創新藥物。”李亦舟說。
這3500萬個不同的化合物被裝在一支小小的離心管里。這些化合物將與裝在另一支離心管里的疾病靶點迅速進行匹配。研究人員從中篩選出針對疾病靶點的活性化合物,并進行基因組測序,便可有針對性地研發出相關藥物。
這一新藥研發技術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利用生物技術來做化學藥。“我們在分子庫的合成與篩選手段上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這樣就擴大了分子庫的規模并提升了篩選的效率。”李亦舟說。
樂在科研,心中榜樣是許三多
“我心中的榜樣是許三多。”李亦舟笑著說,自己深信勤能補拙。受多位導師的影響,對他來說做科研不僅需要學習和思考,更要勤奮與堅持。
在瑞士時,李亦舟一周七天都會去實驗室,甚至圣誕節時也只匆匆去了一下朋友的聚會后就趕去加班,通宵做實驗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李亦舟幾乎每天都是坐最早一班的公交車前往學院山頂校區的實驗室。李亦舟說,在這班車上還有許多大名鼎鼎的教授,這讓他備受鼓舞,感覺自己“并不孤獨”。
來到重慶大學后,李亦舟的時間表被讀文獻、做實驗、帶學生、整理數據等工作占得滿滿當當,難有放松的時間。雖然忙碌,李亦舟卻很享受這簡單而普通的科研日常。“探索新問題、找尋新方法就是我的樂趣所在。”他說。
李亦舟說:“我肯定不是最努力的。我的老師都是這樣做的,身邊的同事也都是這樣做的,而且還有很多老師比我更勤奮。科研工作是在不斷地探索、嘗試和重復中才能取得成果,努力與堅持是必備的素質。這是老師傳給我的,我也要傳給我的學生。”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