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有匯源,健康每一天”。匯源等果汁企業標榜的健康概念正受到質疑。事件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23日一則報道,報道稱匯源、安德利、海升等企業公然收購腐爛變質的水果生產果汁,附近的果農都不喝他們生產的果汁。
在后續的報道中,有業內人士表示收購爛果、瞎果制作果汁早已成為果汁產業的一個“潛規則”。可怕的是,業內聲名赫赫的企業竟然明目張膽地做這種勾當,其他企業的狀況更令人擔憂。
據了解,以上三家企業均為在港上市企業,尼爾森數據顯示,匯源在100%濃度果汁和中高濃度果蔬汁中,市場份額分別占54.2%和44.1%,均位列第一。安德利是中國濃縮果汁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海升則是濃縮蘋果汁、濃縮梨汁和蘋果香精三大產品的全球最大供應商。
一些果汁企業不遺余力地宣稱所用原料皆是優質水果,但是這樣的果汁連果農都不喝,又怎能讓消費者接受?這種做法與果汁企業標榜的健康概念背道而馳,是對消費者的欺騙。
中低濃度果汁占90%以上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中心,民生證券研究院陷入“爛果門”的三家企業主營業務均是中高濃度果汁,與低濃度果汁相比,中高濃度果汁對上游原材料的依賴性更強,尤其是2012年以來這一市場逐漸萎縮,相關企業也更傾向于鋌而走險。
以匯源果汁為例,其業績在2012年直線下降,2012年匯源果汁凈利潤1616萬元,較2011年大幅下滑94.8%,海升果汁僅2012年上半年凈利潤就同比減少了98.6%,而安德利果汁的日子也不好過,2012年凈利潤同比減少近5成。
在此情況下,果汁企業收購爛果做原料顯然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據業內人士稱,以蘋果為例,用爛果提取一升100%濃度果汁,成本不到品相好的蘋果的四分之一,而消費者則很難識別。
另外,相關標準不健全,也造成了監管的盲區。我國果汁業目前執行的國家標準為《GB19297-2003果、蔬汁飲料衛生標準》,其中并未對加工原料做出要求。而且市面銷售的除濃縮橙汁、橙汁及橙汁飲料果汁含量有據可依外,其他果汁飲料的標準一片混亂,也成為商家利用的漏洞。
回顧近年來國內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幾乎都遵循媒體曝光,監管部門跟進的套路,事件平息后也難以引起行業的反思。事故頻發的背后折射出食品安全部門的監管不力和行業自律缺失。對消費者來說,食品安全問題比壟斷更具危害性,近期反壟斷部門開出的幾張“天價”罰單對行業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但與《反壟斷法》相比,《食品安全法》處罰力度明顯偏低,“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的處罰很難讓無良企業“長記性”。
果汁業或重蹈“三聚氰胺”事件覆轍
同樣是企業迫于成本壓力,同樣是存在標準缺失與監管不力等問題,本輪爛果風波與幾年前的塑化劑、瘦肉精、三聚氰胺事件何其相似。
去年底“酒鬼酒塑化劑含量超標260%”的消息傳出僅一天時間,白酒板塊就遭受重挫。截至收盤,兩市白酒股總市值共蒸發近330億元。曾在火腿腸行業如日中天的雙匯,也因為瘦肉精事件不得不在海外收購肉源重樹形象。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使得全國成千上萬名嬰幼兒身染重病,也使乳業巨頭三鹿公司轟然倒下,整個乳制品行業受到重創。從2008年至今,外國乳企幾乎壟斷了中國市場。市場份額在短短五年內由20%上升到60%,價格也升了38%。
反觀國內果汁市場,匯源等企業也面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外資品牌的挑戰。如果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將會對國內果汁行業造成巨大的打擊。
受“爛果汁”報道影響,匯源股價一度跌逾7%。此時不知匯源董事長朱新禮做何感想。2008年,可口可樂曾提出以當時市價的3倍收購匯源,但因未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查而作罷。此后匯源果汁似乎一直萎靡不振,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匯源在2010年獲政府補貼1.08億元,占凈利潤的54%;而到了2011年,這一補貼數字達到2.01億元,占凈利潤的64%,2012年政府補貼收入更高達2.5億元,是凈利潤的15倍。目前來看,未被收購的匯源日子并不好過。
在果汁行業的產品格局中,低濃度果汁占據80%的市場份額,而中高濃度果汁僅占有20%的市場份額。受限于市場空間,再加上使用爛果做原料的事件曝光,無疑會使相關企業的生存更加艱難。
政府對企業、行業的保護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果汁飲料屬于充分競爭行業,并不影響國計民生,也不涉及核心專利,應屬于“不為”的范疇,過度干預往往適得其反,如果什么都要保護都要限制,那就什么都保護不了。